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2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信息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意義,本文主要論述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實現網絡信息化管理的意義和其必然性進行了概述,并分析了網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相關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校后勤 網絡信息化 管理 基本框架 運行機制
伴隨著我國高校各項管理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管理也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信息化的支撐。網絡信息化管理,大大促進了高校后勤的管理體制革新,提高了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的意義
所謂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是指以數字信息技術和系統為工具進行的后勤管理。具體的就是借助網絡信息的優化與便捷性操作,將分散的、孤立的高校后勤信息進行收束匯集在一起,經過中心處理器的優化,形成一個具有高度的系統性、明晰性的信息空間。運用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首先,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的工作效率。由于高校后勤的網絡信息化管理使用的平臺體系中,可以借助網絡進行一些標準化的審批流程,各個后勤管理職能部門的數據匯總是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數據的準確率,節約了高校后勤管理的人力支出成本。
其次,可以構建現代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體制。網絡信息化是當前各行業領域實現管理突破的有利手段,高校后勤的管理體制也不例外。可以說,借助網絡信息資源的優勢,可以為構建科學、高效的現代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啟發。
再者,有利于從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的規范化管理。高校后勤管理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建立起一套符合高校后勤管理的科學規范化的管理機制,而網絡信息化管理體系正好是一個較為理想的管理平臺。
二、我國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
隨著我國網絡信息化水平的快速發展,推進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建設的環境和條件都已經基本具備,使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成為事實有了實現的必然性。
首先,在硬件環境上,高校的校園局域網建設早已經普及,并正在走向成熟。在此基礎上,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平臺可以與現有的校園局域網絡環境和計算機設備相整合,用以建立后勤管理的中心數據庫。而且,因為這個高校后勤管理系統要求的計算機性能不算高,因此,在操作層面的計算機完全可以使用現有的辦公電腦。
其次,在軟件環境上,伴隨著高校后勤管理的社會化改革,高校后勤管理隊伍的組成結構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正在走向知識化、年輕化。這些新的人員群體基本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這就在人員操作上為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個廣泛的操作基礎。
第三,在資金投入上,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花費并不是十分大,對于絕大多數的高校來說,是能夠拿得出的。而且,也應該投入,因為這是一項投入少、收益快且多的信息工程建設,其性價比是十分巨大的。
最后,在具體的信息技術上,伴隨著我國電子信息化建設取得的初步成績,高校后勤管理的一些信息應用技術已經逐步開始應用了,最典型的就是食堂、超市的“一卡通”和職工工資發放的電子計入軟件系統。這些都已經為我國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建設在信息技術上,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條件,而當前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的完善和整合。
三、當前階段我國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存在問題
(一)技術開發應用程度低
迄今為止,我國高校后勤已經在使用的網絡信息化系統技術,一般都是各個高校后勤管理機構根據一般性的個別管理需要,臨時組織技術人員開發的,普遍適用性較低。這就使這些技術開發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一方面是缺少宏觀上的管理模式,只能應用在某一高校或高校的某一后勤管理方面,不能夠推而廣之,在技術上也相當不成熟,缺少科學性和合理性,專業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極少數由社會上的軟件開發公司為高校后勤管理部門開發的,雖然其專業技術較為先進,一般都能夠做到全面覆蓋高校后勤管理的各個職能部門,具有較強的市場推廣能力。但是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市場上的普通軟件開發商很少有能夠完全了解高校后勤日常管理,因此,也就不能有針對性地對應高校后勤管理的實際要求,開發出相應的軟件系統。這些軟件開發商提供的軟件技術,高校后勤處買來安裝之后,往往都需要經過反反復復的調整和局部修改,這就使得應用程序復雜繁瑣,而且大大增加了應用成本。
(二)缺乏統一的應用標準
雖然目前我國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而且絕大部分的學校已經有了實質性的發展,例如:開發了校園“一卡通”系統、學生宿舍管理系統、職工工資計入發放系統等。但是,這些都是僅限于本校的應用,而且,也只僅限于公寓管理,還不是綜合的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這就是缺乏統一的應用標準的具體表現,在我國各所高校的后勤管理網絡信息化系統技術的應用上,基本是各自為陣,缺乏統一明確的應用標準。
(三)網絡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國高校的網絡信息化后勤管理,在公寓管理上有了進步,而在飲食管理上普遍僅限于應用一卡通售飯系統。所以從總體上說,目前我國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的程度還比較低,一些地方性高校在后勤信息化建設方面比較滯后,投入不夠,力度不強。
四、高校后勤網絡信息化管理建設的基本對策
(一)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層應更新后勤集團的管理理念,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質和適應現代化管理能力。其次,應建立并完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和信息化建設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制定職工的計算機水平培訓計劃與使用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硬件設備和網絡系統的溝通與建設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以信息化、網絡化為突破口,提高辦事效率,改進工作作風和提高辦事透明度以適應高校發展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為后勤文化的形成和后勤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技術環境。
(二)打造高校后勤信息化平臺,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基本架構
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搭建,首先應該建立后勤集團與其下屬各個職能部門的溝通管道,就是要將分散的、孤立的信息匯總處理形成信息管理鏈。處理分析統計各個中心職能部門的管理數據。資金使用情況、收益情況、資產情況,人員情況、績效考核、監督情況以及所有資源進行共享和組合查詢等功能和信息。也就是針對后勤辦公室管理系統,讓下屬單位在第一時間上傳、審批、匯報日常辦公文件和相關信息,以提高整體管理效率;其次是搭建各職能部門的業務管理系統,規范每個崗位的責、權、利管理,并附以崗位考核和績效評估制度,使每個職能部門和崗位職責清晰,目標明確;此外,要整合已有的后勤正在使用的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如后勤日常辦公管理子系統、餐飲管理子系統、學生公寓管理子系統、動力管理子系統、物業管理子系統、車隊管理子系統、校醫院管理子系統、固定資產管理子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幼教管理子系統等等,將其全部納入后勤整體信息平臺。這樣就可做到使后勤的管理者無論身在何處均可以通過系統網絡在第一時間得到集團各種運行數據,做出決策,發出指令。
(三)確立有效的信 息管理運行機制
高校傳統的信息管理機制,隨著網絡環境的成熟和信息技術的滲透和應用,必須進行流程再造,形成適應新形勢的運行機制。在形成的新機制中,信息管理不僅僅是后勤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更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與學校其它部門的共同完好協作。首先,后勤管理部門要參與到學校總體的信息化建設規劃中去。參與研究制定校園信息化管理規范標準,在全校范圍內監督指導各部門信息化標準規范的監督執行。第二,進行電子文件歸檔和電子檔案的管理工作,提供收集、接收、管理、保存、利用和服務。并且要依法監督和指導本單位及所屬單位的電子檔案工作。加強對本單位電子文件歸檔范圍的具體制訂、管理制度和電子檔案的管理與辦公自動化系統與業務系統中電子檔案的管理。第三,在實踐過程中要保證電子檔案工作的規范;通過制定后勤信息中心等接口規范、歸檔元數據、移交元數據、日志文件數據、內容留痕數據、留真信息數據、存儲和利用格式等多項細致的標準。實現學校檔案館和電子公文數據交換平臺以及辦公自動系統進行交互。這些規范和標準的制定要體現技術的前瞻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真正的反映高校后勤信息化的應用水平。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對高校后勤管理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應該充分重視信息源數據庫的組織與開發,以及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后勤管理改造升級。高校后勤信息化將推動后勤社會化改革,而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 構建適合高校后勤管理服務模式的信息系統將是未來高校后勤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懷軍.高校管理信息化與管理隊伍建設探討[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3):30-32.
[3]蔡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