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
自實施新課程實驗以來,我在英語教學中將新課程中“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這一理念運用于英語課堂,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培養了學生英語口語能力。
一、改以往的“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學初,對英語教學毫無經驗,課堂上依照傳統模式“先讀-再讀-然后讀”,學生很厭倦,我自己也教得非常吃力。為了讓學生記住單詞,帶讀、范讀、小組讀、全班讀……法子都想遍,可是學生沒用心,記不住的照樣記不住,讀得多了,他們的聲音讀得越來越小,思想游離得越來越遠。
靈感來自于上動物單詞那一課,我讓學生模仿狗叫、貓叫,學老虎、青蛙。課堂上,生機勃勃,一片熱鬧景象。課堂成了“貓兒”“狗兒”們的天堂,我隨機說單詞,“動物們”叫,又換過來,學生說單詞,我來學動物叫。這堂課,同學們學得非常開心,為了看老師“出丑”,他們拼命記單詞,興趣非常高,記憶效率也高,當然學習效果非常好。創設師生共同學習的情境,只要老師在上課時能徹底拉下架子,和學生平起平坐,共同感受、體驗學習的痛苦與歡樂,自然而然地,為學生想到的方面就多一些,為學生考慮的問題就全面一些,完全以學生的目光、學生的立場來教學,以學生的需要來設計教學活動,學生自然會感興趣,會強烈地感受到學習的沖動。
二、改以往的“師讀生聽”為“生讀師聽”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灌輸無窮的知識,至于學生是否能消化,我很少考慮,有口頭禪一句:“下節課課前考試!”礙于老師嚴厲的要求,孩子們上起課來,硬著頭皮無味地坐在課桌上,機械反復地聽老師讀,跟著老師操練,學習效果很不盡人意。受李陽瘋狂英語中“敢說!敢大聲說!”理念的影響,我開始讓學生自己讀,管他怎么讀,讀錯了,我再給你糾正。在記單詞時,都由學生先嘗試怎么讀,再由老師指導讀。在嘗試讀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對構成這個單詞的字母進行了排列、組合,對整個單詞已經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糾正發音的過程中,又讓他們對單詞的發音的一些淺顯規律有了初步的印象如:元音+e結尾的,一般讀元音本音;s和爆破音一起失去爆破,讀濁音; t加s讀[ts];d+s讀[dz]等。并因掌握了一定規律,運用于單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實施了這一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學起單詞來,有一種創造洋話發音的快感,體驗到了胡說洋話的樂趣。這有如給一個三歲的孩童一張白紙,任其胡亂涂鴉,偶爾涂成某個形狀,還能得到大肆表揚,這其中的吸引力,相對較大的小學中年級孩子來說,其樂無窮。經過大半期的實踐,孩子們的記憶像憋足了水的閘門一下子泄了洪,想說的沖動非常強烈。
三、改以往的“跟讀”為“帶讀”
小學學習英語而沒有運用的環境,學生學英語的時間主要是在課堂上,我總是抓緊時間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機械重復,以“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來壓制、硬灌。硬灌的方式,無非就是學生跟著老師一句一句地讀,直到讀順口為止,哪怕在單詞下寫一些諧音的漢字“音標”也行。一次上課時,學生跟著我讀,我的嗓子啞了,沒辦法,只好用錄音機帶讀,學生聽我讀的和錄音帶有些差異,也許是累了,錄音讀一句,他們居然聽不明白,沒辦法跟讀,只好以稍微會一點兒的學生來冒充“老師”,這下子,可好玩了,帶讀的學生可神氣了,眉飛色舞,跟讀的同學,音調一下子提高了八度,興奮達到極點,后來,這個方法的運用率越來越高。
四、改以往的“循規蹈矩”為“隨便夾菜”
英語教學初試階段,英語教材不統一,三年級的教材有時比五年級的教材還難,怎么辦呢?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一些日常生活用語,向家長“賣弄賣弄”呢?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反正英語不考試,不會隔三差五地接受視察,何不改改教材,高年級教材容易,讓他們多學點兒,低年級的改小難度,學點簡單的,來個高、中年級互動,互相穿插、融合。上課時,遇到什么就學什么,隨學生的興讓他們“隨便夾菜”。為了平常的值日報告順利進行,學點兒星期、月份、天氣名稱;學生學什么動物叫,就學哪個動物的單詞。
五、改以往的“單口相聲”為“群體小品”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單一的,或多或少都要摻雜一些其他的學科的知識。學生學習語言的目的也是為了和別人交流,沒有交流的環境,學生很難記住一些用語。自顧自地讀、聽、說都封閉了學生語言發展的環境。我一改以往學生唱獨角戲的局面,只要學生稍微會了,就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學習,學生為了奪得“小紅花”、“智慧星”、“小蜜蜂”,特別賣力,大家一起配合,語言有了運用的環境,有了傾訴的對象,有了唱對臺戲的角兒,學習起來更加齊心合力,更加用心。冷不丁還可充當一回老師“教訓”一下其他人,嘗一回當老師的“癮”。
六、改以往的“課堂教學”為“課堂活動”
英語教學的課堂不能太單調,得生動,得符合實際才行。課堂教學圍繞一個目標:掌握一個句型或幾個單詞的讀法、寫法或用法,完成了這個目標就行。每次教學,我以一個活動為中心,當然,里面必須穿插要學的知識(單詞、句型)讓學生充當主角,或猜謎,或游戲,或歌曲,或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又學到了單詞、句型,并在活動中掌握了單詞、句型的用法。一石兩鳥,效果還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