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而又非常重要的學科,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的定義、公式、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學生如何消化基礎知識,掌握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進而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在學的過程中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要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關鍵詞:小學 數學 主體
一、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是凸現學生主體的前提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對某學科有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教師的喜歡的程度。“親其師,信其道”這句名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創設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凸現學生主體的前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證。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才會愿學、樂學,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迸發出思維的火花。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教師必須用“情感”開道。有一個教育家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注意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其次,教師要轉變觀念,重塑角色,改變教師在課堂的中心地位,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發展為導向,視“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把微笑帶進課堂,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情感,點燃他們心中希望之火,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在課堂上要用深情的語言評價他們的發言和創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發表見解,即使回答錯了,也不會有人嘲笑。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關注非智力因素,培養堅韌意志
培養能力是數學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產生影響的個性心理因素,如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著起動、導向、維持與強化的作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堅韌性意志和創造精神有著極大的好處。有的學生腦袋瓜挺聰明的,但是,成績一直上不去,這里有好多原因,其中自信心不足,耐挫能力差不能不說是很大的因素。學生的心理出現了偏差,走進了誤區,學習的主體性發揮也就幾乎等于零了。缺失了主體性的學生怎么能學好數學呢?針對那些主體性發揮不夠好的學生,可組織數學興趣小組。小組的第一次活動不是教比教材更深一點的知識,而是著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耐挫能力。要告訴學生該如何面對數學學習中的困難,怎樣對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實踐證明,這種穿插在興趣小組學習時反復進行的工作效果相當不錯,不少曾經在興趣小組學習過的學生由于意志堅強了,興趣增加了,成績也就有了明顯地上升。
三、滲透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
數學思想方法,隱含在知識里,體現在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中。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數學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掌握了這種能力的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從而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能使數學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記憶,是學會學習、發展創新的前提。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除了要設計一些情境外,還要把科學的思維方法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使學生產生更廣泛的遷移,多方位、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學生一旦具有了這種能力,就能不斷獲得學習成功,增強自信的動力,更好地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就注意演繹思想方法的滲透,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出示了一個縮小了長方形的長的圖形——正方形,要求學生計算面積,學生就用s=ab這個公式計算出了正方形面積。這時稍加點撥:這是個什么圖形?學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數學知識的運用是演繹思想體現的過程,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學生能自覺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計算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從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運用學到的知識用于新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知識才是“活知識”。
四、激發學生的求異創新熱情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否對數學具有持續學習的原動力,就在于其能否運用數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盡管學生在知識基礎、反應能力等方面有著形形色色的差異,可這并不等同于每個人都沒有進步的可能。只要學生敢于大膽思考、小心落實,即使結果可能出現差異,但其必然能夠在數學學習中取得一定的進步,也能運用數學知識聯系實際解決一定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與課堂內容的結構,設定不同的實現目標,鼓勵學生的首創精神,鼓勵學生的標新立異,鼓勵學生的主動實踐,同時對于最終的學習效果,教師也要注意體現一種人文關懷,應該用一種寬容大氣的視角來看待學生的表現,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塑造一顆富有自信又具有開拓性的心靈。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橡皮泥等教學用具,在學習了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后,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自由想象,大膽創作“,捏造”出他所知道的生活中的事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國輝.合作教學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4-79.
[2]郭義東.小學數學新課改漫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5-78.
[3]方形凱.小學數學教法[M].山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2-106.
[4]周桂杰.小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考試教學管理,2004(9).
[5]陳洪洲.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中小學生教學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