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本文把韓禮德創立并發展起來的功能語法體系中的概念功能作為研究的概念框架,從《信息時報》以及 The New York Time中選擇了兩篇對2011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子單打決賽的報道中具有高度對應性的體育新聞作為對比語料,來對比分析漢英體育新聞語言特點。
關鍵詞:漢英體育新聞 概念功能 語篇分析
一、引 言
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指出,構建系統功能語法的目的是為語篇分析提供一個理論框架。而要在類型繁多的語篇中選擇材料進行此視角下的分析,新聞語篇無疑值得關注。本文把韓禮德創立并發展起來的功能語法體系中的概念功能作為研究的概念框架,從中美報紙中選擇了兩篇對2011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子單打決賽的報道具有高度對應性的體育新聞作為對比語料:《信息時報》的“法網決賽,迎來中國金花” 以及 The New York Times的“China's 'Golden Flower' Li Stuns Fans Back Home”。
二、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簡介
功能語言學將人類所使用的語言歸納為三大類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即語言的三大純理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或內心世界中各種經歷的表達,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兩個部分,支配著語義系統中的及物性系統。
及物性是一個語義系統,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過程”,即將經驗通過語法進行范疇化,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韓禮德把人類的經驗分成六種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
其中物質過程是指做某件事情的過程;心理過程是指包含著反映、感知及認知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過程;關系過程是指包括“歸屬”和“識別”兩個類別,歸屬是指某事物具有哪些屬性,識別是指某事物與另外一事物相統一;言語過程是指信息交流的過程;行為過程是指一系列的諸如哭、笑、做夢、呼吸等生理和心理過程;存在過程是指標示某物存在或者發生的過程。
三、對漢英體育新聞語篇對比分析實踐
比較數據的相同點,我們可以發現兩則語料在六個過程的選擇比例上大體相近,但還是有所差別。差別主要由于兩國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不同。
(一)物質過程在漢英語篇中都占據了絕對優勢。物質過程一般由動態動詞來表示,主要用來敘述外界已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大量地選擇物質過程,能體現客觀性和真實性,強調動作和行為。因此,較高的物質過程比例符合體育新聞中的語場要求:陳述發生過的新聞和當前的形勢,提出將來的期望。如:
(1)6∶4、7∶5!經歷一場跌宕起伏的破發大戰后,中國一姐李娜昨晚以2∶0將俄羅斯名將莎拉波娃淘汰出局,繼年初澳網之后又一次殺入大滿貫女單決賽。
(2)Trailblazer Li already had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eh first player from an Asian country to reach a grand slam singles final at the Australian Open in January.
(二)心理過程帶有鮮明的主觀意識,因此在體育新聞中的運用并不是很多,漢英語篇中,心理過程的應用比例也是旗鼓相當。
(三)語料中,關系過程使用也較多。關系過程可以用于表達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的關聯,并能體現觀點和態度。因此關系過程的運用體現了語篇作者的對新聞對象的陳述和分析,更能吸讀者的注意。如:
(1)在過去七屆大滿貫賽事中,李娜有五次至少進入八強,她是個優秀的大賽型選手。
(2)Li, who was identified as a potential badminton talent as a child, was steered into tennis before her teenage years, but had to be coaxed back into the game in 2004 after walking away to study media at university.
(四)行為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參與者即“行為者”,而且行為者一般是人。這一點與心理過程相似,與物質過程不同。語料中,行為過程的運用了反應了體育運動中所特有的過程。如:
(1)沉重的壓力讓莎拉波娃在賽點上送出雙誤,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將中國一姐送進了決賽。
(2)Chinese sports fans were toasting Li Na on Saturday as she became the country's first tennis player to win a grand slam singles title, a triumph described as \"miracle\" by state media.
(五)言語過程中“講話者”不一定是人,在言語過程中,“受話者”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與者出現?!爸v話內容”可能是要傳遞給受話者得某個信息,也可能要受話者做某件事。在語料中,漢語語篇的言語過程相比英語語篇較少,而英語語篇較重視言語過程。如:
(1)在她橫掃白俄羅斯天才阿扎倫卡闖入法網四強后,法網官網就曾經撰文感嘆:李娜簡直就是為大滿貫而生的。
(2)\"The Chinese have always been a little behind in tennis, but we kept working hard and today we have won our first championship, and what a groundbreaking victory it was,\" said Song Qiaosui, 30, who cheered on Li with friends in a sports bar in Beijing's fashionable Sanlitun district.
對比語料差異之處,我們可以看出漢語語篇的物質過程比例高于英語語篇,首先這與漢英語法、句式結構差異有關。第一,漢語語法以名詞為重,使用頻率上動詞占優勢;而英語語法以動詞為重,使用頻率上名詞占優勢。物質過程一般由動作動詞來體現,物質過程的數量與動詞數量聯系緊密。第二,漢語用詞造句成章得最大特點是采用意合法,英語則是采用形合法。由于漢英語言表達句式結構不同,長短相異,且漢語趨動,英語趨靜,故預料中漢語的小句數量、物質過程數量及所占比例均高于英語。
我們還發現,漢語語篇中的言語過程的比例明顯少于英語語篇。在《信息時報》的新聞中,引用的言語較少,整個語篇我們只能看見一個引號的引用,以及“法網官網就曾經撰文感嘆……”這樣的言語引用。而在The New York Times的整篇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六處完全引用別人的話語,如:“said Song Qiaosui”,“wrote”,“said the 26-year-old”等。言語過程的比例差異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特征。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中美兩國人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偏向綜合性思維,強調整體優先,采用從整體到部分的思維方式,重視內斂、求同、和諧,語言表達含蓄、委婉;而美國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強調部分的優先,重視外傾、求異,與中國恰好相反。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發現差異形成的表面原因是英漢句法結構不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兩個民族思維模式的不同。
語言和思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為表征。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直接顯示。語言和思維方式具有一致性。漢語語言以整體性、綜合性和知覺體悟為主的思維模式,漢語民族敏于形象思維,造字構詞注重整體概念,突出表現為意合,語法呈隱形,漢語民族的哲學思維模式是主客體認同;英語民族以個體性、分析性和邏輯實證為主的思維模式,善于抽象思維,選詞造句注重形合,語法呈顯性,英語民族的哲學思維模式是主客體二分—主題顯著的漢語結構和主語顯著的英語結構之間的轉換。
人類思維的過程需要語言,思維的成果也需要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兩個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以及蘊含其背后的哲學淵源,導致了漢英語篇的具體差別。
四、結 語
本文通過比較漢英語篇的及物性系統中六大過程,分析了語言模式的選擇與其所要表達的意義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揭示體育新聞語篇背后所蘊含的意識形態意義。限于篇幅,本研究生主要對表現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即及物性進行了分析,而對同樣表現概念功能的語態系統、極性系統沒有在本文中進行探討;而在及物性系統的過程分析中,對參加者和環境成分的關注不夠。
參考文獻:
[1]胡壯麟,朱永生.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司顯柱,曾劍平.英譯漢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