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農村婦女是宗教信仰的特殊群體和重要群體,課題組對J縣G鎮H村婦女的宗教信仰的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婦女的宗教信仰具有提供心理慰藉、提供行為規范、娛樂、凝聚等積極功能,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農村婦女 宗教信仰 功能
為了加強對農村宗教問題研究,促進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農村婦女的宗教信仰研究”課題組,于2010年6月中旬開始,深入部分鄉鎮和宗教活動場所,采取問卷調查、訪談、實地察看等形式,對J縣農村婦女宗教信仰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調研,我們認為:農村婦女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村社會穩定,然而作為一種唯心主義思想,宗教也給她們認識客觀世界制造了許多霧障和誤區,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因此我們要提高認識,強化管理,正確引導,促進發展,這是做好農村宗教信仰工作的關鍵。
一、H村婦女宗教信仰的現狀
J縣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G鎮H村屬于低山丘陵地區,村里主要以種植棉花、水稻為主要經濟來源。H村宗教信仰氣氛濃厚。全村2400多人,大多數人信仰宗教,女性中信教者更是高達七成以上,其中以中老年婦女居多。她們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和道教,常常去望佛寺和赤松道觀供奉上香。本課題組采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辦法,對H村210名婦女的宗教信仰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H村婦女的宗教信仰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首先,信仰具有明顯的功利性。有83.6%的受訪者認為信仰宗教是有求于菩薩,其中53%的受訪者從事信教活動是因為自己或家人的身體健康,有32%的婦女選擇信仰宗教是想求子,其中包括結婚多年未曾生育的,當然更多的還是已生了女兒還想再生個兒子的。11%的婦女信仰宗教是因為家里遇上了其他不順心的事。譬如家人在外工作遇到挫折,家里養雞養豬不順利等。由此可見,農村婦女選擇宗教信仰,大多都帶有很強的功利色彩,即帶有明顯的宗教信仰動機。
其次,信仰具有盲目性。調查中發現, H村婦女對自己所信的宗教知道得很少,對其來源、發展歷史、主要教義等了解甚少,她們選擇信仰某種宗教并不是通過充分了解后做出的理性判斷,而只是單純受到家人或村民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從眾心理,帶有盲目性。
二、農村婦女宗教信仰功能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農村留守婦女信仰宗教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對身體健康和家人平安、心理安寧的訴求,對農村婦女個人及農村社會穩定、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方面,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1.積極方面
(1)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1】每一層次需要的滿足都是建立在前面層次需要被滿足的基礎上的。農村婦女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個人努力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但是女性在農村屬于弱勢群體,缺乏尊重。當家中出現變故、自己或家人生病時,更是感到無力和無助,缺乏安全感。這時,宗教信仰給她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寄托,一來可以分散注意力,讓她們高度集中的緊張感得到緩解,二來可以減輕她們對疾病、死亡的恐懼感,提高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緩解心理壓力,積極參與生活。
心理慰藉功能在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特殊群體中,表現尤為明顯。在H村,由于大多數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就業,家中所有重擔都落在了婦女肩上,她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必須承擔所有的家務,肩負贍養老人和教育子女的重任,生活壓力大,教育壓力重。而宗教信仰大多提倡人們應該放棄對外界物質的追求,以獲取精神上的安慰。當農村婦女遇到心煩、壓力大、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通過參加宗教活動(例如做平安會等),學習宗教教義來緩解緊張的心情,緩解她們的生活壓力,有利于婦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穩定。
(2)促進了農村道德文明的建設
任何一種宗教都要求教徒要遵守本教的戒律規范,按照教義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舉止。在H村盛行的佛教和道教的教義和靈魂大都是以和諧理念為主,比如佛教教導信徒要用寬容的心待人、對父母要孝順、不打人、不罵人;道教認為人作惡多端會受鬼魂糾纏,來世會下地獄【2】等等。這些都與中國儒家文化傳統對人性的改造是相契合的。
在調查中,當問到“信教后要求您要怎樣為人處事”時,佛教女信徒普遍回答:“師父說了,要寬容忍讓,莫殺生,多做善事,孝敬父母。”讓人吃驚的是,道教女信徒的回答幾乎一模一樣。在H村,有63%的受訪對象認為家庭和睦了,54%的人認為不良行為減少了,由此可見,佛、道教教義對調整信徒行為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利于農村道德建設,為促進社會和諧、鄉風文明做出貢獻。
(3)整合了鄉族力量,具有凝聚功能
在H村,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農村集體經濟普遍弱化,基層組織難以給農民提供公共服務和經濟資助,因此,社會成員間的互助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方式。
教會教規認為:教友們都是兄弟姐妹,要有愛心,教友們如果有了困難,其他人就盡力幫助。【3】它符合人性對正義、同情、互助等心理需求,使人能夠獲得心理或精神上的滿足,而且一些宗教團體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主動擔負起社會救助功能。比如H村望佛寺對當地實行結扎手術的婦女每人發放50元作為營養補助費用的同時,每年還捐資幾千元用于村道硬化和水利設施的維修。農村婦女加入宗教組織后,"在生產或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得到教友的幫助,教會成為她們尋求支持和幫助的平臺。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在農村正式合作組織尚未充分發揮其功能的情況下,"教會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農村建設過程中相關配套設施不到位的缺陷。教徒們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彼此分享情感,分擔憂愁,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也就得以加強。如果當地宗教工作部門通過積極引導信教群眾發揮宗教的這種社會整合功能,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促進農村社會結構的穩定和發展。
(4)滿足了信教婦女的娛樂需求
農村婦女缺乏娛樂活動,精神生活匱乏,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農村婦女平時忙于農業生產,尤其到農忙時節,早出晚歸,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勞動。回家后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活,可供支配的閑暇娛樂時間較少。其次,她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調查發現,H村婦女中小學文化水平占大多數,有少數婦女念完了初中。有些婦女不識字,甚至連電視都看不懂。第三,農村生活水平低,社會休閑設施缺乏。H村沒有任何公共文化娛樂場所。婦女們表示,村里從來沒有文化娛樂活動,就連原先正月里唱大戲、端午節劃龍船等活動也搞不起來了。農閑時,她們就在家看電視,打麻將或聊天等。在沒有比較、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不少農村婦女選擇了宗教做為她們的精神寄托。
宗教以其豐富的教徒集體活動滿足了農村婦女休閑娛樂的需求。調查發現,H村的婦女定期會到望佛寺和王公殿參加宗教活動,大家定期相聚一堂,一方面通過念經可以學習教義,抒發情感,另一方面可以打發閑暇時間。如果碰上重要節日,還會舉辦活動,例如望佛寺主張在每月初一、十五吃齋、拜菩薩,借此機會,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
2.消極方面
(1)過分依賴宗教信仰不利于農村婦女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宗教信仰雖然能夠給農村婦女提供心理慰藉,緩解生活壓力。但是有些婦女過分依賴宗教信仰,在生活面臨選擇時消極被動。在調查中,很多婦女在面對當前窘迫的生活境況時,不積極謀出路,改變現狀,她們認為“做人不能太貪婪,會遭報應的”,有些婦女還試圖用精神方法來解決現實問題,尤其把治病救人這樣的愿望寄托于宗教信仰中,帶有明顯的迷信色彩。遇到困難時單純期望“菩薩會保佑我的”,過分依賴“神靈”、“菩薩”的力量,把生活中所有的“幸”與“不幸”都歸結到上天的安排,相信宿命,逃避現實,不利于她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解決問題、改善生活水平的能力。
(2)影響家庭和睦、農業生產及村民團結
一些農村婦女過于熱衷宗教活動,必然會占用農業生產時間,尤其是在農忙時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生產。如胡氏說她信教20年,每周都要去聚會,一旦不去聚會,就會感到頭暈,沒有精神,沒法下地干活,總覺得心里缺了點什么。只要參加了活動,精神總是很高昂,60多歲的人了干活還很有力氣。據筆者了解,像胡氏這樣多年信教的人都對宗教產生了一種周期性的依賴,參加宗教活動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依賴性較強,甚至對家務勞動、農業生產不管不問,從而導致家庭成員、村民關系緊張、土地草草收種或荒蕪。不同宗教派別的信徒由于信仰的不同,或者對本宗教教義的見解不同,容易出現拉幫結派,排斥、對立其它教派群眾或本派教友,給當地社會和村民團結都帶來了一些負面因素。
(3)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提高文化水平
在H村,人們的宗教信仰往往從祖輩慢慢流傳下來,很多婦女是由于自己的媽媽或姐妹信仰宗教,并且帶著她們一起參加宗教活動,耳濡目染下自己也開始信教。她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和外界社會接觸較少,而宗教信仰中宣傳的“無欲無求”、“忍辱”等觀念更是教會她們形成“接受現實”、“隨遇而安”的消極生活態度,這不僅阻礙了農村婦女提升自身素質,更影響她們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帶領子女一起信教,阻礙子女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
(4)存在危害農村社會安定的隱憂
由于農村婦女本身文化水平不高,辨別能力不強,許多婦女不僅參加迷信活動,甚至受蒙騙。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有少數邪教組織肆意傳播歪理邪說,愚弄無知,煽動不滿,干著詐騙錢財,侮辱婦女,傷害人身的勾當,給農村的鄉風文明,社會穩定,農民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宗教信仰對農村婦女的勞動、生活等各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正確認識和引導農村婦女的信教問題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努力發揮宗教信仰對農村婦女這一特殊群體的積極影響,弱化它的消極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和輿論工具,在農村中宣傳黨和國家在宗教方面的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她們在自由信教的同時,仍然圍繞著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旋律開展農業生產,保證宗教活動與新農村建設的一致。
其次,加強對農村宗教組織的依法管理。保護合法的宗教組織和活動,維護教徒的合法權益,制止非法宗教活動,取締非法宗教組織,防止不法分子打著宗教信仰的幌子開展違法犯罪活動。
再次,正確引導信教群眾。在保障農村婦女信教自由的同時,加大科學文化宣傳力度,定期開展科學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幫助她們提高文化水平,理性選擇宗教信仰,健康參加宗教活動。
參考文獻:
[1]〔美〕斯特倫.人與神一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李紅菊.鄉民的基督教信仰與鄉土社會秩序建構——對豫北蔣村教堂的實證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6
[3]陳浩,"曾琦云".宗教文化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吳惠芳,葉敬忠,劉鵬.農村留守婦女與宗教信仰[J].農村經濟,2010,(1):108-111
[5]卜麗娟,李維青,葉貴祥.新疆和田縣罕爾日克鄉霞村農村婦女宗教信仰狀況調查[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08):12-14
[6]葉敬忠,吳惠芳.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7]王曉朝,楊熙楠.信仰與社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