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溝通是指教師與幼兒互相交流,在情感、認識上達成一致的過程,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成人有時忽視了與幼兒進行溝通,忽視了對幼兒心理需要的滿足,以致因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造成代溝,教師與幼兒缺乏溝通,造成師生關系的不和諧,因此,成人與幼兒之間需要溝通,在互相溝通中,得到寬容、理解、支持和尊重。
關鍵詞:幼兒園 師生 溝通
近年來,我們在尋求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經過一年多的嘗試,我們發現,良好的師生間溝通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辦法之一。
滿足幼兒的需要是師生間溝通的前提
人的需要種類很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將其分為七種,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兒是社會的人,因而,幼兒具有一種對于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關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贊揚和被認可,要求負一定的責任。對幼兒被贊揚和被認可需要的適度滿足,可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在師生的溝通中,幼兒感到教師對自己是欣賞的,就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有用處的,樂于與教師進行情感與認識上的交流。如:一次幼兒在繪畫時,一名幼兒將海水畫成了紅色,老師看見后,好奇地問:“咦,你的海水為什么是紅色呀?”幼兒見教師沒有責怪的意思,便大膽地說:“傍晚,太陽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紅通通的,海水就變成紅了。”反之,如果教師采用訓斥的態度,強令幼兒改正,便得不到溝通的機會,無法了解幼兒內心真實的想法。
師生溝通中應掌握的原則
師生溝通過程中,常會因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主動與人溝通能力差,教師的權威地位等原因阻礙溝通,造成雙方溝通的困難或溝通無法進行下去的情況。因此,教師應掌握一些與幼兒溝通的原則。
1.平等的原則
建立人格的平等關系,是師生間溝通的基礎,也是幼兒是否愿意、喜歡和教師溝通的關鍵。我們成人間的溝通,是基于雙方人格的平等。而與幼兒溝通時,我們往往會因為他們年齡小、知識少、還不懂事,更因為教師的權威地位而忽視這點,以希望、說教的方式來與他們溝通,“你應該這樣做,而不要…… ”忽視了幼兒作為完整個體的獨立性,使幼兒感受到來自權威的壓力,這些都不利于師生間的溝通。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創設主動與幼兒溝通的時機,放下做教師的架子,虛心向他們“請教”,做幾回學生。記得有一次,小朋友們都在玩游戲,一個小朋友能對照著小卡片搭直升飛機,照像機等物,立體感很強。教師主動走過去要求他教給老師,他很驚奇,眼睛睜得很大,仿佛在說:“你是老師,怎么不會呢?”我明白了他的心理,說:“老師也有不會的東西,不會就要向別人學?!甭犃死蠋煹脑?,他點了點頭,很快他教老師學搭直升飛機,不僅這樣,他還愿意教別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滿自信地對別的小朋友說:“老師搭的這個直升飛機,還是我教給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他媽媽就向老師反映,在回家路上,跟她說了許多在幼兒園里的事情,了解了他在幼兒園的情況。接著課間活動時,他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還等不及地拉著老師的手,告訴老師他的秘密:他最喜歡搭飛機和小汽車,長大了要開汽車……。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們認識到,讓幼兒感受老師的平等對待,是開啟他們心靈的鑰匙,為今后幼兒與教師主動地溝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2.尊重的原則
尊重的原則體現在教師與幼兒溝通中教師對幼兒所持有的態度,這種態度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師生的溝通的順利進行。溝通中,教師如持有尊重的態度往往就象催化劑一樣,加速師生溝通的進程,并且會激勵幼兒與教師溝通的欲望,會調動幼兒與教師溝通的積極性。反之,則會打擊幼兒的積極性。在溝通時,我們常常會發現,幼兒希望老師全神貫注地看著他,有時,他們怕你看不見,會湊到你的眼前,跟你大聲說。三歲后的幼兒,又常常會讓成人覺得他們很不聽話,經常出現與成人對抗的情緒,而這些舉動的出現,實源于幼兒內心尊重的需要。這時,教師要注意幼兒的這些心理需要,在與他們溝通時,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尊重幼兒,認真地傾聽他們的訴說,對訴說的內容要做出積極地反應,點點頭、微笑、詢問、運用鼓勵性的言語,身體的接觸等表示,使幼兒感到與教師交流中有一份被關注、重視的感覺,由此產生心理極大的滿足,使幼兒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帶給幼兒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
3.接納的原則
接納的原則是指教師在與幼兒溝通中,對幼兒的情緒及發生的行為問題,不急著作出判斷的評價,而采取一種寬容的方式,表示接納。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用寬容的態度,在充分理解幼兒的基礎上,進行溝通。這時,幼兒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師的啟發和勸導,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我班的李娜小朋友,性格活潑開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歡唱歌跳舞,可她剛到幼兒園的時候,不象現在這樣,總不能和別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說她搶玩具,不給大家玩,她馬上就鉆到桌子底下去,誰也不理睬。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戲才開始,張夢瑩就喊起來了:“老師,李娜又搶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們這組,用眼睛尋找李娜,“她在桌子底下?!币幻變号u著李娜說。見此情景,我連忙蹲下去,拉著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師沒有怪她,并且和她一起玩具。過了一會兒,她對我說:“老師,我想玩張夢瑩那邊的玩具!”我點點頭,一邊告訴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呢?別人的玩具能搶嗎?想一個辦法來解決,在這樣寬松的氣氛里,我和她討論了如何與小伙伴進行交往和游戲,如何協調自己和同伴的關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動中,盡量創造機會多讓李娜和小伙伴一起游戲,同伴告她狀的聲音漸漸減少了,李娜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再也不會鉆桌底了,變得越來越活潑、開朗。
4.適時的原則
適時的原則是指教師要把握與幼兒溝通的時機。溝通時要注意把握溝通的時間、地點、考慮幼兒所處的環境,以及幼兒的生理狀況及情緒,通過這些,調整與幼兒溝通的內容,積極尋求主動與幼兒溝通的契機,只有把握了這些,才會使溝通產生事半功倍的成效。
通過“溝通”這個渠道,讓我們有了更公正、更客觀地了解幼兒內心世界的機會。同時,也與幼兒建立了彼此互相信任、尊重的情感。為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