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當今社會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信息化社會里,知識與資料,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及其它途徑快捷的獲得,因此,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已經不再是那么重要。同時知識的全球化,使創造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的狀況的基本因素。
一、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創造能力提供土壤
學生的學習心理發展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是感覺——知覺——思維、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過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學只注重前者,忽視了后者。因此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
其次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心理學告訴我們,處于壓力下的思維往往帶強迫性,很難具有創新性。創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個寬松的環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學生對教師存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師不注意主動引導,學生就很難放松,進而影響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善于融洽師生關系,調適學生心理,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別是根據小學生好玩愛動的特點,做好課外的交流;教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自身的消極情緒帶進課堂,要努力把樂觀向上的一面展示給學生;教師要理解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不唯成績論高低,對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在一個寬松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充分展示個性和發揮創造力。
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創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培養以積極的態度注視事物的習慣,有助于觀察力的發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是指樂于觀察、勤于觀察和精于觀察。樂于觀察是指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對好奇的事物加強觀察。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時,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事物的形態、特征,并進行比較事物之間區別和聯系。并可內容引伸至學生生活中,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無意識地認識到不但在課堂中要培養觀察的習慣,在平時生活中也同樣要培養觀察的好習慣。
其次,引導學生確立觀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征。有目的的地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是無目的地觀察,東張西望,對事物熟視無睹,那就鍛煉不了學生的觀察力。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為學生確立觀察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然后有所思、有所獲。
最后,鍛煉學生的認真細致的觀察態度。觀察要有認真細致的態度,因為這是深入觀察的重要條件。如果粗枝大葉,匆匆瀏覽一番,不能在觀察的細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難發現事物包含的隱蔽的和細微的因素。因此,教師要注意通過各種鍛煉,讓學生學會善于捕捉那些稍縱即逝、不為一般人所注意的細微現象,以此來提高學生觀察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創造能力提供基礎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提出不同凡響的見解。學生的創造思維,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去刺激、引導,如準備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思維的教具(如實物、掛圖、教學資料等)以及創造良好課堂氛圍。要允許學生走入“誤區”,在思維磨擦中,自省自悟。學生在進行創造思維中,難免出現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于犯錯,要善于以“錯誤案例”催開學生的創造之花,對學生知識性、結論性、判斷性的錯誤,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要以點拔為主采取激勵、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思維,把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在矯正誤點的同時,促發學生的自悟,啟動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 開發學生的想像力,為創造能力提供翅膀
想像是指人的大腦對曾經知覺過的各種事物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未曾知覺過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是創造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推器。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方面將大有可為。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就一定能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為素質教育改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