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一、口供制度的一般考察
(一)口供的概念
在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42條劃分的證據種類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即是指口供。因此,口供是指在刑事立案以后的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其自己涉嫌的或被指控的犯罪案件事實以及自己的其他犯罪事實向公安司法機關所做的陳述。
(二)口供的特征
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訴訟中的中心人物,與案件的結局有著直接利害關系。其特殊的訴訟地位,決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不僅具有其他證據的共有性,還具有以下特征:
1.口供的直接性
所謂直接,是指口供在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上不需要經過推理,具有直接的證明作用。我國法定的七種證據中,只有口供既有單獨證明有罪的能力,又有單獨證明無罪或罪輕的能力。
2.口供的復雜性
復雜性表現為口供的內容既有可能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是虛假的。因為案件的處理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由于對刑罰的恐懼和人的趨利避害的本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了逃避刑事責任,免受法律制裁,總是企圖否認或抵賴罪行,不做真實的供述。
3.口供的反復性
口供的反復性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隨時可能翻供,致使口供反反復復,極不穩定。翻供在司法實踐中是經常出現的。
因此,公安司法機關在對待口供時應當以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對口供證據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要將口供與其他證據互相對照,互相印證,經過查證屬實,形成證據鏈,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三)口供的相關規則
為完善我國的口供制度,有必要掌握口供的相關規則:
1.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
此原則最早出現于美國聯邦憲法第五修正案,其規定:“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證其罪”。該原則的重點問題并不在于自證有罪,而關鍵在于他不應受到“武力強迫”而去證明自己有罪。
2.非法口供排除原則
該原則是對非法取得的供述予以排除,即司法機關不得將非法口供作為定案的證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非法口供排除規則不僅保障口供的真實性,更主要的是口供的自愿性。以非法方法獲取口供對基本人權的損害極大,同時,違法獲取的口供,其虛假可能性極大,將會影響案件事實的發現。
3.口供的補強規則
即是指某一證據能夠證明案件事實,但無完全證明力,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必須有其他證據以佐證方式補強其證明力的情況下,它才能作為本案的定案根據。其主要適用于言詞證據,尤其是作為定案根據的口供必須補強。口供非常復雜,為確保口供真實、符合客觀事實,法律規定只有被告人的有罪供述,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必須另有補強證據,以調查其是否與事實相符。
二、我國現行口供制度
(一)有關我國現行口供制度的立法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首先,第42條我國證據種類的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證據有七種,口供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法定證據之一。口供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其犯罪行為的客觀描述無疑具有重大的證據價值。但是,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趨利避害的心理,口供的證明力和真實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其次,針對上述問題,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這表明了我國刑事訴訟立法不承認口供對案件事實獨立和完善的證明力 ,禁止以刑訊逼供來獲取口供。但同時,第93條又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規定了如實陳述的義務,并且認定通過無效口供所獲取的案件線索是合法有效的,同時法律對口供非法性的確認并未做出明確規定。因此,雖然規定了“重證據,不重口供”的法律原則,但是第93條的規定無疑使該法律原則的實現更加艱難。從整體上而言,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對口供的規定是相當簡單的,僅就第46條和第93條規定上的自相矛盾,就足以看出口供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二)實踐中的口供制度
鑒于我國對口供制度的立法過于簡單,對于將口供轉化為證據上尚無更多的限制,因而使法官在審判時有較大的操作空間,隨意性較強。口供中某些涉及無罪情節或部分辯解的,若無足夠你又支撐是難以引起法官的重視,被采用的可能性極低。并且,法官在判決中對口供證據的分析說理也比較隨意和簡單。這直接導致了口供證明力的降低。
然而,無論口供的證明力高或低,司法人員在辦案時仍然偏愛口供。實踐中,偵查人員沒有口供不結案,檢察人員沒有口供不起訴,審判人員沒有口供不判案等情況屢見不鮮,即所謂的“口供情結”。
由于“口供情結”的存在,不少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存在視口供為唯一的觀念,甚至奉行口供中心主義,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作為定罪量刑的重要證據。再加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就必然導致刑訊逼供。
綜上所述,從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和遏制刑訊逼供的角度出發,確立新的口供制度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課題。
(三)完善我國現行口供制度
首先,當務之急就是要取消現行刑事訴訟法第93條中關于“如實回答”的規定,同時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定程度的沉默權。因為這一制度的確立,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制約偵查、檢察、審判人員的刑訊逼供行為,保障公民的人身和其他訴訟權利不受侵犯。沉默權是法律賦予被追訴者對訊問享有緘口不語的權利,而刑訊逼供是追訴者動用暴力或其他非法手段逼迫其開口供認有罪的行為,所以兩者是相互制約的。
其次是建立全面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真正的保障被告人權利。該規則的確立,可以促使司法人員依法收集證據,特別是依法收集言詞證據,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等,否則,其收集的證據就是無效的,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這就從客觀上制約了辦案人員搞刑訊逼供等非法行為,使其被迫放棄刑訊手段。這樣就為遏止刑訊逼供又增加了一道屏障。
最后是對審訊過程實行同步錄音錄像。長期以來,我國的偵查活動都未能受到有效的監督,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一直處于一種嚴密控制的不公開情形之下。所以,犯罪嫌疑人是否曾遭到過刑訊逼供,外人根本無法知曉。即使遭到過刑訊逼供而當場翻供,也很難提供出證據加以證明。對審訊過程同步錄音錄像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使整個審訊過程處于較為透明公開的狀態,方便了檢察機關和律師對審訊的監督,也使刑訊逼供得到了遏制。
參考文獻:
[1]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何家弘,張衛平.簡明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