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本文通過對目前的政府頒布的針對企業年金計劃的規章制度以及企業年金計劃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深入分析,在充分利用統計文獻資料,并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筆者認為的改善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可行性建議措施。
關鍵詞:企業年金 問題 措施
引 言
從1991年開始,國務院關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中都明確了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制度目標,鼓勵單位為職工建立補充性養老保險計劃。在2000年,國務院有頒布了《關于印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的通知》把“補充養老金”正式更名為“企業年金”。隨后,在200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奠定了目前企業年金管理的法律基礎。
一、目前在建立企業年金計劃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1.1現在的企業年金計劃中,國家倡導的年金稅收政策過重,與國際主流的EET計劃相差甚遠。
《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第十條規定:“企業年金基金實行完全積累,采用個人賬戶方式進行管理。”這表示,中國企業年金制度實行的是DC型完全積累制。DC模式具有良好的可持續性和外部經濟效應。(1)DC型有利于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2)DC型不會給政府造成潛在的財務負擔。而選擇DC模式,必定會加大投資管理者的責任度,也使得我國目前并不完善的金融體系承受更大壓力。那么,國家的宏觀調控就顯得十分重要。
1.2企業年金經辦機構之間競爭太激烈,缺乏正確的政府引導
根據統計數據,僅是截止于2007年11月的第一批和第二批通過認證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就達到61家之多。但是我國企業年金市場發展太過緩慢,2000年,我國只有1.6萬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企業年金的人數為560萬人,基金累計191億元。到2009年,全國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已經達到3萬多家,參加人數已經超過了1300萬,累計基金超過2000億元。可是仍然滿不足不了,企業年金管理機構的業務需求。根據筆者的調查,有些銀行在承擔賬戶管理人的角色的時候,競爭太激烈,如果不是《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明文規定要收取賬戶管理費用,很可能許多銀行會試行零費用。但是,并不表示銀行能從這一角色中謀取多大的非物質盈利。
競爭當然能為企業年金市場帶來發展的動力,但是在這種源頭不足的激烈競爭下,必然會影響年金管理機構的積極性,使得中國企業年金市場的發展更加艱難。而且,競爭導致的可能出現的零費用,容易造成年金機構的管理服務的質量下降,同時對企業年金用戶又會造成負面影響。
1.3中國各個地區年金優惠稅率不相同,而且差異很大
目前,中國企業年金稅收政策呈碎片化和地區分割特征。至今沒有針對企業年金的法律法規,全國沒有一個統一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各個地區的政策都不相同。這樣帶來了影響:由于各個地區的年金優惠稅率不同,就會導致各地的企業持觀望態度。優惠度高的地區的企業,在等待本地區的年金優惠稅率進一步提高或是害怕本企業參加了年金計劃,優惠比率又開始回落,導致企業經營成本的增加。而優惠度低的地區的企業,在等待本地區的年金優惠稅率會有所提高。
二、解決問題的措施
2.1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直接統籌關于企業年金的各項事務
筆者認為,國家首先要明確規定各機關單位的職責,避免出現管制權力不明確,也為減少出現問題后,責任追究的問題的復雜性,還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
其次,針對各地區目前還存在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平等現象,國家應該強制力統一各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盡快避免因為現在各地稅收政策的差異化而導致的對企業年金的發展的影響。
2.2盡快調整企業年金的個稅優惠政策,加大政府對企業年金的宣傳投入力度
國際上使用EET模式,主要是為了給予企業更大的稅收優惠政策,但是中國的企業年金發展起步本來就很晚,發展就很緩慢,如果還是按照這TEE稅收的政策來辦,會大大影響企業創辦年金計劃的積極性,與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計劃發展戰略背道而馳。如果轉變成EET,可以方便年金管理機構的宣傳工作。各級政府也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先讓國企建立企業年金計劃,再影響和帶動私企。
2.3國家應該加大對企業年金管理機構的管理力度,避免因競爭激烈而導致的惡意競爭
筆者認為,目前政府應該加以合理的引導和管制。應該由人保部,國稅局,銀監會等國家機構組織建立企業年金管理機構協會,用來規范各個企業年金管理機構的行為。2009年3月,中國銀行協會托管委員會,就是銀行業對目前銀行托管業務以組織和公約的形式來規范。成員包括工,農,中,建等14家開展企業年金托管業務的銀行,成員單位承諾依法合規經營,抵制不正當競爭行為,防范業務風險,保障受益人權利促進托管業務持續健康運行和發展。其他的年金計劃的參與者也可以效仿這種方法來進行監督規范。
三、結束語
目前,國內企業年金的發展并不是十分順利,但是依據目前國家未來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國家一方面會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而且伴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環境的好轉以及我國實施的積極地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更多的企業將會有經濟能力建立企業年金計劃。
參考文獻:
[1]屈濤.企業年金—藍海里的紅海.[J]. 特別報道,2010,(1).
[2]揚帆,鄭秉文,揚老金.中國企業年金發展報告 [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