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賞識教育建立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它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體現了教育關懷,在了解學員的基礎上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藝術性的因材施教,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全面培養和提升學員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賞識教育 以人為本 了解 適度 前提 原則
賞識教育最早由周弘先生在教育自己孩子過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核心是用什么樣的態度和方法教育孩子。周弘先生的賞識教育體現了父愛的偉大,他通過激勵、表揚等手段讓聾啞女兒創造了奇跡,他是成功的,更是偉大的。他的成功為中國教育多開了一扇窗,讓“愛”的光芒照樣進來。所謂的賞識教育可以簡化為六個詞“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它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體現了教育關懷,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習熱情,有利于全面培養和提升學員的整體素質。
(一)賞識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外,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渴望認同和賞識。就如同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賞識教育的理念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以人性為根本,是指通過表揚或贊揚,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它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體現在教學中,就是以“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理解人、善待人、關懷人,強調教員以平等的姿態和學員對話,突出學員的主體地位,賞識、尊重、肯定學員,建立一個平等溝通交流的平臺,鼓勵學員發揮自己的潛能,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和力量,不斷的獲得發展和成功。
(二)賞識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學生
賞識教育要求教員能夠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此基礎上進行鼓勵和表揚。如果不了解學員,何談賞識呢?所以作為賞識教育開展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學員,了解的形式很多,可以先通過集體討論、小組交流、個別談心等多種形式了解學員的個性、特點,抓住他們的優長。細致觀察,認真分析,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以真誠的態度肯定學員的能力、尊重學員的需求,激發學員的動力。了解教學對象是賞識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
教員應該放下姿態,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入學員中間,虛心的請教,互相交流,不吝嗇贊美的語言。一個信任的微笑、一個肯定的動作、一句激勵的話語、一次表現的機會,都可以拉近與學員之間的距離。古語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一位愿意被學員接近,能夠被學員接受的教員,才能得到學員的認同,最終引導學員主動學習,發揮他們無限的潛能,提高教學的質量。
(三)賞識教育要講究藝術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和以人為本的實施,教育的藝術性越來越多的被重視,它體現了對人的關注。賞識教育作為一種以“愛”為出發點的教育理念更應該注意“愛”的傳達方式。“愛”有多種,有包容的愛、有贊賞的愛、有理解的愛、也有溺愛。贊美的語言,熱情的鼓勵固然可以增強學員的自信,樹立積極探索的信心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賴于夸贊,那就會走入“溺愛”的誤區,長此以往會削弱學員接受批評和打擊的能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不能忽視“懲罰”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就是說該表揚的時候表揚,該批評的時候批評,這才是正確的賞識教育。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都要掌握分寸,即使是批評也讓學員明白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而是為了改正后的鼓勵,賞識要掌握分寸,適可而止。從這個角度來講,“嚴師出高徒”的傳統理念與賞識教育并不沖突,賞識教育不是一味的縱容和包庇,不管是“嚴”還是“賞”都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合適的度,把二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
(四)賞識教育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材”指教學對象,這個成語也闡釋了一個教育學的思想,教學是為學員而教,而不是為了教而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員才是主體,簡單來講就是根據學員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等。從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每一個學員都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個體,他們身上體現出千差萬別的特點。教學既要關注共性,也要關注個性。賞識教育更是如此,每一個學員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生活背景、興趣愛好、學習方法,一句賞識的話語可能對這個學員合適,而不適用于另外一個學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去對待每一個學員,勢必會打擊部分學員的積極性和動力。所以在了解學員的基礎上,應該區分不同的特點,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這樣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賞識孩子。”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話一語中的的點出了賞識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實踐也證明,賞識在教育中的意義重大,是新教育環境中教育觀念的創新,由傳統權威教育模式向賞識教育模式轉變,教師的身份慢慢向導師過渡,有利于融洽師生關系,拉近師生的距離。合理適度的賞識教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讓其在被賞識中樹立自信,積極進取,不斷進步,成長成才,達到和諧全面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