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2
摘要:數學思維是數學語言的基礎,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外殼,在數學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培養 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當前急需解決的迫切任務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盡快掌握怎樣學,讓學生具備學習能力。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即立足課堂,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要營造氛圍,使學生的個性在活動中張揚
作為教師不能使學生始終拘謹于老師的眼皮底下,牽著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壓抑學生的思想和情緒。在教學中,教師要甘愿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相處,營造一種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種愉悅、積極、興奮的心態參與到學習中來,并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此外,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享有話語權。首先訓練學生大膽發言。數學課上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主的基礎上互動,充分思考,交流,對他們的見解給予積極評價,真正體現教學相長。
二、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讓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展,乃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運用,可以達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的目的。教師應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害怕數學到愛學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用實際問題或設置懸念導入新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為研究需要而臨時產生一些嘗試性的研究活動等。
三、陳述思路,養成好習慣
如在應用題教學中,堅持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說清題意,表述數量關系、解題思路,按運算意義口述列式根據、解題程序和解題方法。如教學分數應用題“蒼海號捕魚船五月份捕魚2400噸,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魚多少噸?”時,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有序地說出解題思路:由關鍵句“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可知道是把五月份捕魚量當作“1”,六月份捕魚的噸數就相當于五月份的(1+1/4),要求六月份捕魚多少噸,就是求2400噸的(1+1/4)是多少,可根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為2400×(1+1/4)。又如教學復合應用題時,要學生說出解題程序,說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通過口述解題思路和解題程序,可以直接了解學生審題和理解題意的能力,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調節自己的教學。
四、精煉語言,提高條理性
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后,要求學生用數學用語,簡明、準確地回答問題。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概括出定義、法則或公式。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如在教學長方體體積計算時,我設計了如下操作活動:要求學生將18個正方體木塊(各表示1立方厘米)擺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邊操作邊說出所擺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教師分別板書出來后,引導學生觀察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并比較算式和相應的形體,發現長方體所占的體積單位數正好等于長、寬、高的乘積,并讓學生精煉地、完整地敘述出來。當學生語言有錯誤或冗長時要及時糾正。學生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思維的條理性,準確性就得到了操練。
五、學會反思,增強學習力
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學習,最有效的知識是自我控制的知識也就是反思智慧,反思是指人們對于自身的行為思想等進行思考的過程,是一種對認識活動的再認知。反思性學習是對學習過程始終持有一種“健康”的懷疑,具有一種執著的探索和創新精神。新的課程標準從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培養學生“初步的評價和反思意識”的目標。如何結合實驗教材的內容,采取怎樣的學習方式可以把這種新的目標落實在課堂教學改革中。
課上加強反思性教學活動,一旦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錯題,不僅讓他把錯題改正過來,而要認真反思自己錯題的原因,在班上講出來。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對自己錯題負責的好習慣,自主進行錯題積累、自主分析錯題原因。如“多邊形面積”教學后,我讓五年級學生寫“我與面積”的反思性數學小論文,一個學生在文中寫到:你知道我11月12日的作業是怎樣錯的嗎?說出來笑死你,梯形面積我全都沒除以2,5道題全錯,現在我已改了,請你別犯我這樣的錯。在反思中提高學力。
六、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1.在計算中激勵學生說算理。計算教學的重點是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掌握計算法則,讓學生口述算理和法則的過程,也是學生對其深入理解掌握的過程。如學習2.5X-12=13,不僅要學生求出正確的解,還要說①把2.5X看做被減數,要求被減數就是要用差加減數。②把X看做一個因數,要求一個因數必須用積除以另一個因數,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讓學生清晰而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生說話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2.應用題中鼓勵學生講思路。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精練的教學語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應用題結構,便于分析數量關系,促進思維能力發展。但是有的學生會解題卻不能用語言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就要從語言訓練入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小明做了6道題,小華比小明少做2道,兩人一共做了多少道?可先讓學生觀察線段感知數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回答問題,堅持讓學生口述分析過程,逐步訓練表達能力,提高分析能力,掌握分析方法。
3.操作中重視學生說過程。數學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這一過程,離開了語言,則不能展現在師生面前。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剪,如何拼之后,讓學生動手操作,然后回答:①割補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面積大小怎樣?②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么關系?③長方形的面積如何計算?那么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通過連續完整的語言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對知識形成的過程理解得透徹,記得也牢。
在教學中,長期堅持讓學生用準確、精煉、清晰、完整的語言表述觀察過程,操作過程,算理和解題思路以及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既可以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維的過程的重新整理,達到認識的深化與認知結構的完善,使學生在這些環節中,對自身活動進行回顧、總結以及具有批評性的再思考,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在認識中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