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作為目前衛(wèi)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應根據教學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加強五方面的改革,一是學生可根據計算機測試水平結果,選取合理的修讀方式;二是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三是加強實踐訓練,提高學習效率;四是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五是考核形式多樣化,注重實踐能力檢測。
關鍵詞:計算機文化基礎 教學 實踐 創(chuàng)新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目前衛(wèi)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已經成為當代中專生的必備素質。為達到教好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門應用型學科,本文結合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五個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學生可根據計算機測試水平結果,選取合理的修讀方式
新生在進校前,由于各地經濟和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學生所具備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水平差異性很大。而這種學生之間基礎水平的差異性,勢必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基礎好的學生,感覺課程內容重復、枯燥,無興趣的學習情緒也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氛圍;基礎差的學生,感覺跟不上進度,學習吃力。
針對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的參差不齊,可由開課系(部)首先設計一個計算機基礎水平測試題庫,由學生在開課前,提出申請,進行基礎水平測試。通過測試達到合格的同學,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取合理的修讀方式。1、通過測試,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的同學,可以免修理論和上機課;2、通過測試,認為自己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但操作并不熟練的同學,可以免修理論課。而對于測試不合格的同學,就只能從零開始,參加整門課程的詳細學習。
二、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目前,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內容已基本定型,主要包括:計算機基本組成、Windows操作系統(tǒng)、Word文字處理、Excel電子表格、Access數據庫、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Internet基礎知識等。很多軟件的基本使用,學生在中學時代就接觸過,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能僅局限于課本內容的照本宣科和某種軟件的逐項講解、示范演示等。
計算機文化基礎應該作為一門技術更新較快的課程,通過學習一種應用軟件,使學生繁衍到相關及流行軟件的掌握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計算機學科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理解和自學能力。例如在講解Windows操作系統(tǒng)時,除了介紹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基本功能和操作,可以增添諸如Linux等相關操作系統(tǒng)的介紹;學習Word文字處理軟件時,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能掌握Word多個版本、WPS等文字處理軟件和Office系列其它軟件的基本用法。此外,還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例如多媒體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最新計算機病毒的防治和發(fā)展、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fā)展和使用等。
三、加強實踐訓練,提高學習效率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教強的課程,通過上機操作練習,學生才能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鞏固知識。通常,許多學生會忽視上機課的重要性,上機課就是聊QQ、看網頁、打游戲,或者進行完簡單的計算機操作后便是無事可做。
針對上機課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可以使用一堂一練,給學生提出明確目標和任務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每堂理論課后,精心設計出相關的實驗內容,每個實驗都附有相應的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步驟和操作提示等,在上機課時要求學生按進度完成,課后通過郵箱提交實驗成果和實驗小結。另外,教師亦可以把所有實驗內容歸納成一本針對性教強的實驗上機指導手冊,方便日常教學需要。通過加強實踐訓練,在有效銜接學生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同時,又提高了上課效率。
四、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當前,在各衛(wèi)校的人才培養(yǎng)中注重對學生實踐教學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可以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
所謂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法。例如,在結束Office系列軟件的課程后,教師可以預先設定好題目,通過有目的地設置內容、格式要求和問題,讓學生采用相關軟件,按照任務要求,在規(guī)定學時,設計和呈交出作品。教師通過給學生布置相關知識的綜合性、設計性任務,可以誘發(fā)學生主動思考,采取相互交流、網上查閱資料等方法,設計出具有個性創(chuàng)造力的作品。在學習、總結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五、考核形式多樣化,注重實踐能力檢測
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都是以理論筆試為主,總評成績以平時成績和筆試成績相結合進行考核。這樣的結果使得計算機操作能力較弱,只要死記硬背理論知識的學生就能輕松過關,從而不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的強弱。
為了提高對學生的能力考核,加強學生對計算機技能水平的掌握,可采取以下三項措施:1、建立考試試題庫。試題庫覆蓋課本全部內容,題型除了選擇題、填空題外,還要包括實際操作題。試題庫對學生全開放,學生在網上就可以練習操作;2、運用網絡考試系統(tǒng)進行考核,每個學生的試卷都是隨機生成的;3、總評成績以平時實驗成績20%、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成績20%和網絡系統(tǒng)考試成績60%相結合進行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樣化,其根本目的在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理解的基礎上,注重提高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技能。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技術更新較快的課程,其教學體系仍在不斷完善與發(fā)展當中。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要與時俱進,及時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作出調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使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黃福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改革探討[J].繼續(xù)教學研究,2009,(4)
[2]張國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3]周世兵.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探究[J].江南大學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