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本文以現代漢語三大實詞之一的形容詞為例,對其義素的反義現象進行初步分類,并嘗試簡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關鍵詞:形容詞 詞內反義 原因
目前,對于反義關系的研究有很多,所涉及的角度也都各不相同。如有從義位與義位關系的角度分析;有從詞素與詞素之間的反義關系角度分析的;還有從詞與詞之間的反義關系即反義詞的角度分析等。本文試圖從形容詞出發,從詞內各義素的角度分析其反義現象。
一般來說,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和狀態等。比如“矮”,《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①高度小的;②身材短;③(級別、地位)低。這三個義項的意思都是比較接近的。但對于有些形容詞來說,它詞內本身的義項并不這么接近,有的甚至相反。如“傲” ①形容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②自尊自重,堅強不屈。
通過對《現代漢語辭海》(下面簡稱辭海)的查詢,發現這種現象并不是少數,現試舉出幾例對其進行簡要分析。
一、褒與貶
一些形容詞各個義素之間的意思存在感情色彩的完全對立,比較極端。如“傲” ①形容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傲慢②自尊自重,堅強不屈。傲然挺立、傲骨。
“絕”在《辭?!分薪忉尀椋ㄋ健⒊潭龋┻_到極點的;如絕技、絕唱。而在第五項中又解釋為沒有出路的、無法挽救的;如絕境、絕癥。這無疑是會給人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明顯的心理落差,讓人大跌眼鏡。
二、贊成與反對
詞內義素之間可以存在不同的態度。如“對”在辭海中第七項做形容詞解釋為“對面的,對立的”;如對手。而在第二十五項中同樣是作為形容詞卻解釋為“正確;符合一定標準”;如說的很對。即在前一項中表示的是對立的立場,而后一項卻站在了同一立場?!白蟆痹谵o海的第四、五、六項中的解釋分別是“偏邪”、“錯”、“抵觸,不一致”;而在第八項中表示“進步的,革命的”。從反對的陣營走向了贊成陣營。
三、積極與消極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給人不同的感覺。“鬼”可以表示“不好的”,如“鬼地方”;但同時又可以表示機靈,如口語中經常說“這家伙真鬼”。鬼地方就給人不想靠近,不愿長時間呆在那,是一種陰冷,消極的畫面。而“這家伙真鬼”透露出可愛,機靈,惹人喜愛的情感,這種情感是積極的,正面的。同樣,“硬”可以表“能力強;質量好”,如“功夫硬;過硬”;也可以表示“不靈活”,如 “舌頭硬,發音不準?!?/p>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1、非線性
生態學觀點認為:非線性是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系,代表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非線性科學研究似乎總是把人們對“ 正?!笔挛铩罢!爆F象的認識轉向對“反?!笔挛铩胺闯!爆F象的探索。而這一理論也為我們提供了對詞內反義對立語言現象分析的非線性視角。例如 “傲”既可以是褒義詞,表“堅強不屈”,又可以是貶義詞,做“傲慢”解釋?!把保孩倨G麗;嫵媚。如“妖嬈”。 ②過分艷麗、不正派。如“妖艷”?!皨伞奔饶鼙硎救崦目蓯郏瑡尚〉南矏壑?,又能表示意志脆弱,不堅強的消極情感。這種不按照由原意從而引申出其它意義的非線性變化使得詞義更加豐富和更具多樣性。
2、分形理論
分形又稱分叉。在系統演化過程中的某些關節點上,系統的定態行為可能發生定性性質的突然改變,原來的穩定定態變為不穩定定態,同時出現新的定態,這種現象就叫做分叉。1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我們也可以用來解釋詞內反義對立出現的原因。
3、搭配問題
有的詞本身可能是個中性詞,但是與其他詞語搭配以后就帶有了某些感情色彩,從而造成了意義上的不一樣。如“虛”在辭海中的本義就是“空”(跟“實”相對)。但“謙虛”表示的是不自滿,是對他人的一種稱贊;而“虛偽”則表示虛假,是對人的品質的一種貶低行為。兩者從感情色彩上就明顯的不同。同樣,類似的詞還有“頑”本義是“整個的,難以劈開的”。但“頑固”是表示固執不化;而“頑強”則是表示“堅強”,包含積極的成分?!皦邸蓖靶恰苯M成詞時表示“年紀大,活的長久?!倍耙隆苯M成“壽衣”時則是一種婉辭,表示生前為死者裝殮準備的衣服。因此,搭配什么意義的詞語同樣會影響整個詞語的意思,這種組合關系在生活中也是常見的,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與當時的歷史文化有關
有些詞如“白”本義是“像霜雪一樣的顏色”,引申為“潔凈,純潔”、“明亮”、“沒有外加其它東西”;但由于在中國的國內的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的恐怖統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陰影,加上中國人一直認為紅色是象征喜慶的,而白色是與死亡、喪事相連的,因此將這段時期稱為白色恐怖時期,對國民黨統治的區域也叫白區。與之相仿的還有一個“左”字?!白蟆痹谵o海中第四個義項中的解釋是:偏邪,如“旁門左道”,由此引申出“錯”;“抵觸、不一致”的意思。但在第八項中卻反其道而行之,解釋為“進步的;革命的”,如“左派”“左翼”。左派由于社會地位比較低,通常主張變革,所以左派一詞又有進步的含義,而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正是因為時代背景的影響,這些詞語也刻上了時代的烙印。也再一次證明了語言的使用以及新詞新語的產生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
結 語
這種現象不僅在漢語中,在其它語言中也是存在的。以英語為例,terrific意為“可怕的,駭人的”,而在口語中也有表示“極好的”意思。而對這類現象進行分析和探討將更加有利于我們對詞匯的形成與發展的深入了解,也能更好、更準確的使用語言。
參考文獻:
[1]鄭遠漢.論詞內反義對立[J].中國語文,1997年第五期
[2]汪梅枝.論反義關系存在的語言單位[J].現代語文,2010年第五期
[3]翟文明,李冶威,主編.現代漢語辭海[Z].光明日報出版社
[4]張公瑾,丁石慶.混沌學與語言文化研究新發展[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