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警務改革是世界各國警察為適應新形勢進行的一次旨在服務民眾、樹立良好形象的警務變革,它必定為推動警務工作的新發展奠定有力的根基。但我國在警務改革過程中,仍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以便更好的推動公安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警務改革 核心警務 問題
警務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但我們要從總體上看到,對于警務改革中的一些“前衛”提法不能僅限于理想化和做秀式,要真正與公安工作的現實相適應,與民警隊伍的現狀相適應,與客觀規律的實際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使警務改革達到真正意義上效果。
下面,我結合當前我國的警務改革進程,談談自身的認識。
第一,警務改革實施前應進行整體分析,統籌安排
近年來,警務改革一直是社會談論的焦點,警務改革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警察工作的順利開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居樂業。縱觀各國警察史,無不在每個階段都進行著不同內容的警務改革,像18世紀英國進行的羅伯特.皮爾警務改革和美國推行的警察私有化和專業化的改革等。縱觀這些改革,它們五一不是在傳統警務模式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完成的。在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警務模式存有諸多弊端,警務改革便日漸盛行。諸如,2003年,吉林遼源市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警務改革,撤銷市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設立行使縣級公安機關執法權限的警察署,實施社區警務戰略和區域警務戰略。2009年12月,河南省省公安廳本著“整合警力資源,增強警務效能”的基本原則,率先在新鄉市進行了警務改革試點,以此拉開了全省警務體制改革的序幕。經過分析不難看出,這兩次改革的原因,都是源于傳統公安工作的弊端和局限;改革的共同目標都是整合警力資源,實現警力下沉,提高處警效率。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于改革的種種細節不對稱,吉林遼源警務改革最終失敗了。而目前正在進行著的河南警務改革也引來了社會各界的一片質疑。據此分析,當前公安機關推行警務改革的初衷是積極的,成效是顯著的,但其在推行警務改革之前,更需要進行一系列細致的預見、估量和考察工作。通過一些科學數據,從而做出實施警務改革的可行性和現實性分析。所以說,推行警務改革是時代的進步,但在推行前和推行中,應進行必要地實時跟蹤,以便確保警務改革的順利完成。
第二,著重樹立犯罪預防是核心警務的理念
對于控制犯罪是否核心警務,至今仍是一個深入探討的問題。羅伯特.皮爾早在當初建立大倫敦都市警察時,就在其《警察訓令》里提出了九條警務原則,其中特別指出警察工作的主要目標是“預防犯罪”。他認為,高效率的警務工作,首先是預防犯罪,為居民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其次才是刑偵和懲罰。而長期以來,政府對于警察職能的定性都是懲治犯罪。在政府看來,警察的關鍵職能是對付犯罪活動和成功地打擊犯罪。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警務工作的新形勢,警察不僅成為打擊犯罪的戰士,而且是維護人民安全的公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美國開始質疑警察職能是完全對付犯罪的這個觀點,他們提出警察的職責不能局限于對付犯罪,而應是“一個帶槍的工作者”。他們認為,警察應擴大社會功能,警察職能還應包括以下方面;預防犯罪、保護人民財產安全、調解糾紛、緊急救援和幫助困難人民等職能。在當今我國這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國家里,警察作為政府的組成部分,其性質是與我國的國體和政體緊密相關的,也就是說警察具有打擊犯罪和服務人民的雙重角色。警察的服務人民角色里就應包括幫助人民群眾預防犯罪這一核心任務。警察部門須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建立社區型警務和著裝巡邏體制,積極發動群眾參與警務,共同編制社會安全之網。
第三,推進警察職業化建設
警察職業化建設,實質就是警察職業文明在公安工作中的擴張,是人民警察對這一特殊職業的價值追求,是組織體系、業務技能、紀律作風,精神面貌等諸多內在因素的高度概括。加快警察職業化建設,對著力提高警察職業素質和提升公安機關“軟實力”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知道,20世紀初期,美國開展了一場以“回歸本位,提高警察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化運動,這場改革對警察脫離政治的控制,提高警察戰斗力,甚至對以后美國乃至世界警察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美國警察專業化運動的內容是:警察科學知識的發展與應用;警察錄用與教育培訓制度的建立;警察專業化組織與職業協會的建立與完善;建立和完善警察隊伍管理機制和培養警察責任心和使命感。目前,我國在逐步推行警務改革的過程中,應充分借鑒美國警察專業化運動的有益經驗,不斷加強我國警察職業化的建設。據此,針對我國特殊國情,我對我國警察職業化建設提出以下建議:完善警察職業精神體系建設;改革警察選拔和教育培訓機制建設;規范警察職業化隊伍管理機制建設;加快警察職位和類別建設和加強警察職業考核、監督和保障體系建設等。
第四,加快警務社會化建設
隨著社會的進程,世界警務工作邁向新秩序的另一個創新是警察的私有化。而在我國,一切警務工作都是由公安機關承擔的,即使存在的社會治安力量也是在公安機關的領導和指導下開展工作的,并不存在彼此的競爭關系。簽于此,這就使得我國的警務在向所謂的“私有化”發展時,就有了自己獨有的稱呼:警務社會化。我國的警務社會化是建立在大眾基礎上的警務工作,就是以群眾為中心,開展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警務活動。因此,在未來的警務工作中,我國應更加強調以警務社會化為龍頭的警務形式,突出未來警務改革的走向,將企業化管理模式引入公安管理內部,充分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推行警察勤務的社會化。比如,現在各省正在積極探索引進企業化的績效工資管理模式,招募一些社會力量,開展一系列的輔警工作模式。雖然這種模式已初見成效,但還缺乏具體的配套體制。我國應針對這種模式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開展輔警專業化培訓、提高輔警職業素質等具體工作,使其真正成為我國警務活動的一個能發揮效能的補充力量,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汪勇著.警察勤務論[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
[2]吳開清譯.警務工作之核心問題[M]. 群眾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