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掀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主張心理學應對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的發展、生活,具有天賦的人如何使其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極心理學對構建班級和諧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構建 和諧班級環境
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教育。積極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并強調教育并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并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培訓這些積極品質。教育就是要創造一種教學環境,讓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得以充分發揮,而不是給予過多的約束和控制。在和諧班級環境建設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積極心理學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塞里格曼于1997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倡議及定位的,是由塞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于2000年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學雜志《美國心理學家》上刊登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來的。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動機等因素的一種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心和美德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于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懂得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境況下的人們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積極心理學在個體層面上關注人的積極面,注重開發人的潛能,形成個體積極人格,體驗幸福;在群體層面上關注全體的和諧互動,培養合作、共享、利他、寬容等積極品質;在社會層面上,積極心理學關注整個社會的風氣、文化氛圍,提倡建立有責任感、關系良好的社區、社會;在自然層面上,積極心理學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積極心理學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不僅尋求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而且更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是個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廣泛的人類社會的福祉,是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發展研究的一部分。積極心理學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上,通過培養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而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積極心理學在其理念上存在一個理想的常模,其目標是把所有的普通人,不僅僅是小部分的問題人,盡可能的建設到一個他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致力于使社會成員追求幸福的理想,發現使得個體、團員和社會良好發展的因素,并運用這些因素來增進人類的健康、幸福,促進社會的繁榮。
二、積極心理學對構建和諧班級環境的啟示
1、促進個體積極健康的人格的發展,為構建和諧班級環境奠定基礎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學、管理、教育的基本單位。人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滲透著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是人后天通過實踐活動和交往活動所形成和不斷發展的。人是否能適應社會并能為社會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取決于其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積極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人格健全的個體才更有活力,更有利于營造和諧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積極心理學主張,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他既有潛在的自我沖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內在能力,個體一般都能自我決定其最終發展狀態。心理學應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上,通過培養或發掘人的這種積極力量而使之成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具體到和諧班級建設,就是要營造和諧的班級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而要發展人的良好行為和建構良好的班級環境,我們可以通過發展人的積極行為能力,因為具有了積極行為能力的個體,他可以對自己的心理體驗和行為方式有意識地施加一定的積極影響,從而影響自己積極人格的建構。
2、建立與環境協調統一的新秩序,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幫助人類生活得更充實、更幸福。但是,幸福是物質的,但更是精神的,它不僅是對物質生活的一種追求,更是對健康和諧、讓人身心舒暢的生活環境的一種要求。班級是一個小社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時間是在班級中度過的。在這個環境中,我們要注重建立良好的班級人際關系。班級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建新型班級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的心理合作氛圍,既有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密切交流與合作,也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班集體整體效應。
3、關注經濟困難學生,促進班級和諧發展
在班級體重,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和結果都是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貼近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努力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首先,要做好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要在資助工作中堅持經濟資助、精神扶助、心理幫助、學業輔助等幾方面相結合,既解決學生的經濟問題,又解決他們的精神、心理以及學業問題。其次,要重視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針對性地對個別貧困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發展給予適當指導,使貧困大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認識貧困,面對現實,適應環境,完善個性,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高校貧困生是一個需要給予特殊關注的群體,因為貧困,他們肩負著家庭甚至幾代人的希望;因為貧困,他們的求學之路比常人艱辛;因為貧困,他們的內心常常比較脆弱。因此,高校要特別重視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貧困生的關愛與引導,幫助他們增強自信,維護自尊,從而面對困境,勤奮刻苦,提高自我素質,學好本領,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棟梁之材。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和諧班級環境的建設將毫無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強,白乙拉,王衛東.積極心理學的淵源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10年3月第39卷第2期
[2]張倩倩,田良臣. 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有效課堂教學建設[J].基礎教育研究 2011年3月
[3]陳斌斌,李丹.學生感知的班級人際和諧及其與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年第2期
[4]黃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重視育人環境的建設[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6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