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本文主要以網絡新詞“給力”為考察對象,試從它的產生,用法及英譯角度分析該詞,以探求該詞對未來中英新詞發展的啟示和導向作用。
關鍵詞:網絡新詞 給力
一、給力的產生
用百度關鍵詞檢索“給力”的使用條目,已達402 萬條。檢索“太給力了”,網頁篇目有18 萬篇,“很給力”有90.6 萬篇,“不給力”有194 萬篇。可見,“給力”已經成為一個網絡流行詞。 “給力”一詞甚至還登上2010 年11 月10 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新聞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但“給力”一詞的出處,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暨南大學黃珊珊(2010)提到,“給力”本是東北方言詞,但平時很少被用到。相反,意思與其不相上下的“給勁(兒)”更為常見。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東北方言詞典》就收錄了“給勁”而沒有收錄“給力”,該詞典只收錄了一個意思,即“使勁,起(好)作用”。搜索北大CCL 現代漢語語料庫,我們會發現,里面沒有含 “給力”的條例,而“給勁”(包括“給勁兒”)有8 個。
也有說“給力”一詞是從閩南話演變過來的。在閩南漳州話中,“給”的讀音和“自給自足”里的“給”讀音相同,讀作[kik] ,不是讀為普通話的“gěi ”,“力”也不是讀為“lì”,“給力”的閩南話是“激力”,讀為 [kik-làt] 。閩南話的“莫”讀為[bok],表示否定的意思。閩南漳州話“莫激力”意思為沒有使勁。“不給力”即由“激力”、“莫激力”轉變而來的,來自于閩南話,說更早點則是來自古中原的河洛話,非新詞。
但據我們查閱的《漢語方言大詞典》及相關方言資料發現, 這類詞典工具書里畢竟并未收錄“ 給力” 這個詞。所以正如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的崔健教授所說:“‘給力’ 一詞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語言體系中都沒有‘背景’?!保ǔ探鹆?011)
鄭欣榮2010年12月18日在《長江日報》頭版報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師高海波博士的一項發現,據高博士考證,“給力”是中國古代官府給官員支付薪酬的一種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員支付薪俸。具體而言,就是朝廷根據官員的等級,撥給數量不等的勞役,為官員免費耕種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務。在劉國新編撰的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政治制度辭典》(1990年版)中,就有“職官給力制度”詞條。高博士介紹說,秦漢以來,歷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規定,百姓除納糧外,成年男子必須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員供給勞役就叫做“給力”。
無論是方言借鑒一說,還是復古一說,網絡的作用都不容忽視?!敖o力”被頻繁使用和迅速傳播主要源于網絡上一個名叫 “cucn201”的配音組合。這個組合的四個成員都是中國傳媒大學06級的本科生。今年六月份的時候,他們將《搞笑漫畫日和》(日本漫畫家曾田幸助于2002 年創作的漫畫)中的六集進行了中文配音。在這六集的視頻中,有一個場景是這樣的:師徒三人終于到達天竺,卻發現所謂天竺只有面小旗子,上書“天竺”二字。悟空大呼:“不給力啊!”自此,“不給力”不脛而走。由于深受廣大青年網民認可和喜愛,被越來越多的人模仿使用。
二、給力的用法及英譯
2.1給力的用法
給力既可以作動詞用,也可以作形容詞用。作為動詞使用時一般為動賓短語,相當于給予力量。“不給力”就是它的字面本意,形容和自己預想的目標相差甚遠。而“給力”自然就是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的意思了。比如:西安市韋郭路上宣傳牌上“乘勢 破題 給力 提速 崛起 實施追趕戰略 謀求跨越發展 ——西安市長安區政府宣
作為形容詞,意思類似于 “很好”、“?!?、“很帶勁”、“酷”、“棒”、“很有意思”等。常作感嘆詞。另外,在實際使用中也可加一個否定前綴,如“不給力”,表示某個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例如,今年春晚,繼小品《美好時代》之后,朱軍問大家“剛才的小品給力嗎?\"臺下一片歡呼。
2.2給力的英譯
隨著給力的日益流行,它已經被別出心裁的網友造出一個新的英文單詞——ungelivable(不給力)?,F在已經被有道,金山詞霸等網絡詞典收錄?!皍n-”在英語中表示否定,可翻譯為“不”;“geli”為“給力”的漢語拼音音譯,后綴“-able”在英語中表示單詞為形容詞。這一英文新詞充分體現了中西合璧的造詞邏輯。從ungelivable到gelivable,美國《紐約時報》如此定義“給力”:該詞字面意義為“giving power(給予力量)”,中國網友把它當形容詞用,表達“cool(酷)、awesome(真棒)、exciting(爽)”等意思。國外的網絡詞典給了如下定義:
Gelivable adj. A Chinglish word, be able to excite, make someone feel cheerful. ge- in Chinese means give, li- means power, strength or energy.(形容詞。中國式英語,使人興奮的意思,“ge”是中文“給”的意思,“li”是力量、能量。)
Ungelivable adj.Coined by the Chinese internet users recently to describe the feeling that something is not as good as expected and not giving you the \"YES! THIS IS IT!\" moment. ( 形容詞。中國網民造的詞語,用來描述事情并不像期待那樣好。)
2.3英譯的形成
根據語言學家的總結,英語新詞的形成方式主要包括:傳統的六種構詞法“復合法,縮略法,拼綴法,派生法,轉化法,逆成法”;舊詞獲得新意;類推法;外來詞的借用等。(何艷群,2008)不同于以往構詞方式的是,“gelivable” 前半部分是純粹的音譯“geli”,后半部分則為典型的英語后綴“-able”,用英語中慣用的這一后綴表示該詞的形容詞詞性, 中間因為音節需要加一輔音字母“v”,像“unbelievable”一樣,讀起來來朗朗上口,十足一個地道的英文單詞,就連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朋友也不僅感嘆一番。
2.4英譯的局限性
可見,給力的英譯主要是以其作為形容詞來界定該詞詞性的。類似于漢語中一詞多性的特點,雖然英語中也不乏這樣的形容詞動用,比如, articulate 首先作形容詞表示“分明的,可聽懂的”,作為動詞表示“闡明”。但對于“gelivable”而言,這個帶有典型形容詞后綴“-able”的英譯很難被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當做動詞來用,顯而易見,給力作為動詞的漢語意思在該英譯中丟失貽盡了。
三、總 結
類似于世界語,ungelivable和gelivable吸收了兩個語系共同性的合理因素,更加簡約和中性。該英譯一方面顯示了語言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的創新多變,另一方面也密切了中英文化的關聯。通過以上對“給力”的產生,用法,及英譯的分析討論,筆者認為“給力”一詞必會相當給力地給縮短兩種語言之間的差距,為更多漢英通用的新詞匯的出現打開一扇新的窗口。
參考文獻:
[1]程金玲. 給力 “給力”[J].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2
[2]何艷群. 英語新詞產生的社會背景及主要形成方式 [J].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8.1
[3]馬思周, 姜光輝. 東北方言詞典[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4]黃珊珊. 小議流行詞“給力” [J]. 電影評界,2010.
[5]徐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K] .中華書局, 1999.
[6]劉國新. 中國政治制度辭典[K].中國社會出版社,1990.
[7]http://dict.tingroom.com/geliv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