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在憲法和人權史上,世界性的格言是:在分權未確立和人權無保障的地方便沒有憲法、沒有法治。這是創立古典人權正文樣板的立憲國家——法國留給全人類的警句和財富。走向法治,須從把握法律的至上性始;把握法律的至上性,須從肯定人的高貴性始。當人類的一切行為圍繞著人二字展開時,人權與法治的理想便由遠而近了。
一、人權與法治的基本含義概述
(一)人權的基本含義
討論人權概念,首先要明確人權主體的范圍。人權主體范圍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不斷地發展,這也表現在人權主體的理論領域當中。有學者認為,人權主體范圍的擴展可以歸納為三個過程:(1)“從有限主體到普遍主體”。人權主體有限的古典人權理論至20世紀中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發揮到了極致。正是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中才孕育出了對普遍性人權的迫切需要和真切追求。(2)“從生命主體到人格主體”。新的理論認為,法人是存在于社會中的與自然人有同樣活動能力的實體,作為法律擬制的人格與自然人一起構成現代社會的主要要素。所有法律上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其待遇應該是同等的,不管這個人格是自然取得的還是法律擬制的。(3)“從個體到集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權理論與實踐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權主體不僅已從有限的某些人發展為普遍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每個人,從生命擴展到人格,而且從個人發展到集體,這是人權主體理論的又一次革[1]。學者們所概括的上述過程實際上已經大致的將人權的主體范圍勾畫清楚了,即人權主體應該包括:(1)所有的自然人和法人;(2)集體,如少數人群體、民族、國家等。關于人權的基本含義,本文采取了英國學者米爾恩(A.J.Milne)關于最低限度人權的說法,并且為了將人權概念常識化、普及化,我們將人權定義為“人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權利”。
(二)法治的基本含義
法治是一個內含非常豐富的概念。首先,它指的是與人治根本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和社會調控方式。其次,法治意味著人民必須守法,政府更必須守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以有效防范國家公共 權力的專橫和濫用。第三,法治還是一種理想的政治社會狀態。法治最終要表現為一種法律秩序,它表現為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經法律化、制度化。所有的法律主體依法維護自己的法定權利,忠實履行法定義務,從而使整個社會在法律調控下有條不紊健康有序地運轉。最后, 法治的價值前提是它對于基本人權的承認。憲法和法律不是基本人權的淵源,而是其產物。憲法和法律可以修改,但是人的基本權利必須切實維護。
二、人權與法治的關系
(一)法治是人權的根本保障
法治的根本價值和目標,只能是保護人權。法治如果偏離了保護人權的目標,就不是真正的法治。
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言,法治優于一人之治,是因為在作出決策時,“群眾比任何一人又可能做較好的裁斷?!薄胺汕∏∈敲獬磺星橛绊懙纳耢蠛屠碇堑捏w現。”[2]人權是對人治的根本否定。在人治體制下,人權是沒有保障的。法治同人治的區別就在于有什么樣的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在人治社會,雖說制訂法律,但法律的主要內容是確認國家的統治權 、等級制和家長制,首要功能是維護統治者需要的社會秩序。法是用來治民,民眾的人權則不受法律的保護。在法治國家,法律則是確認人權和自由,而不是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對人權進行限制。因此,人權就會成為法律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指出“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薄澳睦锏姆沙蔀檎嬲姆?,即實現了自由,哪里的法律就真正地實現了人的自由?!盵3]法治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是人權的根本保障。法治首先要求法律必須是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良法,具有明確性、規范性、公開性、普遍性、不矛盾性等特點,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其次,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性。法治的核心是法律至上。任何個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任何機構都要遵循法律至上的原則,法治面前無特權。法律只有普遍遵守 ,才能得到切實的實現。
(二)人權法律化是現代法治的形象
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在《憲法》修正案中增加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边@說明人權法律化,在中國已深人人心,當然,它須具備一些條件。因為人權并不就是法律權利,并且,法律會消滅,而人權作為人的權利,會伴隨人類始終。
首先,必要的、相應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其次,必要的社會精神生活條件。人權既然由社會承認,就必須與該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準一致或大體一致。否則,人權就會成為某些人隨心所欲的東西。再次,必須是一般主體所普遍具有的權利。至于特殊群體的權利也不應該超過一般主體所享有人權的平均水平,而只能保持一致或持平。最后,要有被一體遵行的現實可能性,否則,人權就不可能以法律的形態存在,而只能以道德的形態或習慣的形態存在。
第一、二兩個條件即人權進人法律領域的社會物質、精神生活條件,表明的是人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性,也表明人權的發展特性。第三個條件則是人權自身的特性。第四個條件表明了人權與法律相契合的特性。四個條件缺一不可,是人權得以法律化的必要前提。它們共同促進人權的法律化,并將最終促進人權的實現。這也是人權進人法律領域,由法律來保障的 目的所在。
在當代,保護人權和建立法治已經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人權與法治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權是法治的基本價值和根本目標,法治是人權的根本保障,也是人權得以保護和尊重的重要標志;離開了人權,就沒有真正的法治;離開了法治,再好的人權理念也不能實現。這些道理凝結著人類政治發展的深刻的歷史經驗,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在今天,認真思考人權與法治的關系,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著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徐顯明、曲相霏.人權主體界說[J].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第53-62頁
[2]亞里斯多德·政治學[M].商務印書館,196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