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本文從意識形態出發,通過政治意識形態這一中介,最終得出政黨意識形態概念和特征,從理論上解決了政黨意識形態概念特征的模糊性問題。
關鍵詞:意識形態 政黨意識形態
一、從意識形態到政治意識形態
由于政黨意識形態屬于意識形態范疇,而且意識形態早于政黨意識形態出現,那么,政黨意識形態在出現時必定要借鑒意識形態的內容,同時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也規定了政黨意識形態,并且只能通過意識形態才能確認何為政黨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政黨是政治意識形態的載體之一,政黨意識形態在一定意義上是政治意識形態的體現。由此,在談論政黨意識形態之前有必要認識一般意義上意識形態和政治意識形態
(一)意識形態的產生及其概念
如麥克里蘭所言,“意識形態在整個社會科學中是最難以把握的概念。”1因為任何思想都可以指稱另一些思想為意識形態,同樣,任何思想也可以被冠以意識形態的名稱。因此,毫不夸張的說,我們任何人都是生活于意識形態之中、漂浮于意識形態之上的。于是,不管意識形態有多么紛繁復雜,為了能夠確認自身所處的意識形態位置,人們總是試圖對其進行解釋。
對意識形態的涉及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圖提到的普羅泰戈拉否認客觀真理的可能性”,自此“折磨人類的相對主義的幽靈拒絕就此作罷”2。然而,根據哈貝馬斯的說法,真正的意識形態是隨著現代科學產生而出現的。正是現代科學挑戰了神話宗教的一元性權威,出現了對傳統合法性的批評。又因為,“意識形態和對意識形態的批評同時產生”,那么,“不可能存在前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3。而第一個提出意識形態概念的人則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哲學家托拉西。托拉西在其《意識形態的要素》中提出了一種“觀念學”——意識形態,認為它是其它科學的基礎,其主要任務是“研究認識的起源、界限和認識的可靠性的程度。”4托拉西基于經驗主義的認識方法對理論、思想的起源進行還原,通過還原后,最終發現宗教和來自權威的知識是不可以還原為感覺經驗的,因此它們是謬誤,人們應該拋棄它們。同時,托拉西還認為意識形態同時也是政治學、倫理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的基礎,只有從意識形態基礎形成的理論才是合理的。由此可見,在意識形態產生之初,它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十九世紀的法國,意識形態在拒斥宗教觀念的同時,還必然會對謬誤百出的政治制度進行批判,而這對于當時法國的統治者拿破侖來說是難以容忍的。于是,拿破侖漸漸地不滿于意識形態家們對其教會支持下的專制主義造成的挑戰,他開始抨擊意識形態家,并譴責他們的反宗教和反專制主義理論為意識形態的“黑暗玄學”。從此,意識形態具有了明顯的貶義色彩,它即指抽象與空想的思考,也指用來欺騙人的錯誤的觀念,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雖然托拉西最早提出了意識形態概念,但他并沒有對歷史上產生過的、社會中存在著的意識形式進行梳理,而真正全面闡述意識形態概念則是馬克思。馬克思沿用了拿破侖在意識形態的否定看法,但他并不是出于對宗教和專制的維護。與意識形態家一樣,馬克思運用意識形態對專制觀念和宗教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首先揭示出意識形態產生、發展以及消亡是與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相聯系在一起并受經濟政治決定著的。接著,他認為意識形態是一個包含政治、道德、法律、哲學以及宗教等多方面內容的總體性概念,是社會經濟政治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系統的反映。但在階級社會中,這種反映是虛幻的,因為具有系統性的意識形態只能由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家來創作,而這種意識形態必定是統治階級根據自己利益編造出來的思想和幻想。5由此,馬克思所說的“意識形態”就是指“統治階級尋求使得現存秩序與其本身的特權地位合理化的觀念。”6顯然,馬克思的論述中已經隱含了意識形態作為政治統治方式的思想。在現代,希特勒和斯大林將意識形態與極權相結合,更使意識形態的政治潛力發揮到了極致。
(二)政治意識形態的概念及特征
如前所述,意識形態對于人類的政治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可以說,作為“政治性動物”的我們同樣也生活在政治意識形態網絡之中。一方面,政治意識形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對曾經、現有、未來政治態度的表達;另一方面,在政治統治過程中,權力轉化成權威也需要意識形態的幫助,而且政治管理的有效實施也不得不借助于意識形態為其提供合法性。不過,政治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有所不同。首先,比較容易理解的是,政治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觀念體系,其“關注點是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于什么目的。”7其次,政治意識形態屬于更小的范疇,而且與意識形態是對各種思想的概括不同,它所指向的是現實的政治生活,所以政治意識形態更具有可經驗的特征。這樣,政治意識形態就具有一定的實用性特征。
因此,政治意識形態是指“為既存或構想中的社會,解釋與辯護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并且為其之實現提供策略(過程、制度、計劃)”8的觀念體系。政治意識形態包括一系列與人性和社會有關的經驗性和規范性的判斷,這些判斷中既有用來支持或辯護政治秩序的言辭,也有用于指導或規定政治目的的條框。同時,政治意識形態往往還具有一定的感召力,接受某種政治意識形態的人們會被凝聚到一起,忠貞地為實現政治目的而奮斗。然而,政治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揮作用必須依附于凝結在一起的某個群體,或為國家、或為階級、或為政黨。當政治意識形態與政黨結合時,政黨意識形態就出現了。
二、政黨意識形態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關于政黨意識形態的概念,學者對其爭議也非常大。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多黨制以及新型政黨的出現造成政黨意識形態的多樣化,這致使人們不能輕易地總結和概括出政黨意識形態的本質。其次,政黨在西方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并不沒有多長時間,而政黨意識形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后的時間更為短暫,所以,一方面,政黨意識形態的全貌在現實中還沒有完全呈現出來,另一方面,研究者對政黨意識形態的考察還不夠。最后,各個政黨對自身意識形態的態度和看法不盡相同也給政黨意識形態的研究造成困難(例如,用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意識形態戰略衡量美國兩黨可能認為后者根本沒有意識形態)。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紛繁復雜的定義中總結出政黨意識形態的一些共同特征。即同政治意識形態一樣,任何政黨意識形態都具有導向、辯護、整合(或組織)的功能。但是,與政治意識形態相比,政黨意識形態的實用性特征則更為明顯。這是由于政黨在獲得執政機會以及在執政過程中所遇到的現實情況是極其復雜的,而意識形態作為理論總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政黨在制定策略和政策就不可能完全忠實于原有的政黨意識形態。這樣,政黨為了保持意識形態與政策策略的自洽性就不得不對政黨意識形態做出調整,但這種調整一般不會也不能觸動政黨意識形態的根基——基本價值理想,而是對意識形態內部理論部分進行改造、補充以及完善(西方政黨的意識形態內容不斷增加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為此,可將意識形態的內部結構劃分為價值理想、理論學說和政策主張三個層次。在這三要素中,根植于特定利益的價值理想是意識形態的靈魂和核心,理論學說與政策主張最終都是為價值理想服務的,因而只有價值理想才是區分不同意識形態的根本所在。”9由此可見,政治意識形態實質上是政黨意識形態中的價值理想部分,理論學說可理解為政黨的理論體系部分,而政黨意識形態則是由以上三要素構成的更為開放的、不斷發展的觀念體系。政黨意識形態中的理論學說和政策主張應相互促進,齊頭并進,不斷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佐證,確保二者在理論上不會背離或者拆臺,最終對政黨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理想起到維護的作用。基于此,我們可以給政黨意識形態下一個定義,即政黨為了實現辯護、導向、整合等目的而確立的一套既堅持原則性、又具有靈活性的觀念體系。
顯然,從意識形態到政治意識形態再到政黨意識形態外延越來越狹窄,其抽象性也越來越小,而實用性則越來越大。與政治意識形態相比,政黨意識形態不僅僅依靠理論來辯護,而且更注重了實踐的驗證。
參考文獻:
[1](英)大衛·麥克里蘭.意識形態[M].孫兆政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美)恩格爾等.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M].張明貴譯,臺北市: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1
[4]王長江.政黨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韓源.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結構轉型[J].黨政論壇,2005,(8)
1(英)大衛.麥克里蘭著.意識形態,孫兆政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頁
2(英)大衛.麥克里蘭著.意識形態,孫兆政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2頁
3(英)大衛.麥克里蘭著.意識形態,孫兆政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3頁
4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23頁
5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66頁
6(美)恩格爾等著.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張明貴譯,臺北市: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1,第4頁
7王長江:政黨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