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文化體制改革在國家政策層面為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拓寬了路徑,新的市場環境在造就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挑戰。在冷靜面對挑戰的同時亦要把握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市場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產品的質量產出和民營文化企業的生存有著極為縝密的聯系。
關鍵詞:文化企業 體制改革 資源配置 挑戰 機遇
從1996年到2011年,文化體制改革這一概念已經是第六次出現在中央的文件中,在體制改革的宏觀背景下,作為文化產品生產者之一的民營文化公司的生存問題是我們不可規避的話題。影視產品、文化旅游、動漫產品、音像出版等諸多文化產品都是有民營文化企業制作和出品的。而從其他角度分析不難發現,相對于國有或者國家控股的大型文化公司或者傳媒集團而言,民營文化企業呈現出資金力量弱小和產品產出質量較低的尷尬態勢。于是乎,數量眾多的民營文化企業如何在體制改革的洪流中持久地生存并不間斷地為社會民眾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是當下亟待解讀的核心問題之一。
市場資源自由配置導致民營文化企業的生存更加艱難。伴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經濟體制改革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民營文化傳媒企業,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的條件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民營文化企業正處于機遇和挑戰并存的風口浪尖。其挑戰主要來自改組或者重組的國營或者國家控股的股份制文化傳媒綜合性集團,這類大型企業在文化產業鏈條的上、中、下游的絕對資源優勢將實力相對弱小的民營文化企業打壓到市場的邊緣。大型文化集團的不斷出現排擠甚至攫取了民營文化企業并不寬裕的市場生存空間。
民營文化企業的融資系數增大。持續不斷且足夠份額的融資能力可以視為企業在市場博弈中生死存亡的關鍵之舉,對自身帶有資金密集性企業屬性的文化企業來講尤為重要。毋庸諱言,企業融資的終極目的并不是在表層意義上彰顯自身的信用價值和融資能力,而是運用充裕的資金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一個文化企業只有在其產品的市場行銷獲得文化市場的認可的時候,才可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構筑良性循環的企業信譽。
產品制作資金短缺。不能高效地配置文化資源是民營文化企業在產品制作層面的主要制約瓶頸。當下文化制作的現狀呈現出畸形的發展態勢:大型文化集團公司占據眾多的文化資源,包括文化創意人員、制作人員、產品的市場包裝和營銷人員,同時具備較為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文化資源在被大型文化公司占有,同時以“驢打滾”的聚合方式無限制膨脹;而一般的文化企業,尤其是綜合實力一般的民營文化企業對優質文化資源的占有量極為有限,處于文化資源配置市場的邊緣位置。我們知道,對于一部影視劇來說,除卻導演、編劇、演員和攝影等主創人員以外,服裝和美術對其視聽語言的整體外化形式和受眾的視聽感染力起著重要作用。導演馮小剛的《夜宴》中也出現了標志權利和欲望的暗紅色與灰黑色,把人物的內心和性格特征進行了符號化的解讀。民營文化企業較少占有文化創作資源的境況的出現與大型文化傳媒集團對文化市場和文化資源的壟斷有密切關系,但就中小規模的民營文化企業自身而言,“一些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主體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金錢至上”。[1]其視野的狹隘性和投資的盲目性也是造成其文化資源缺失的重要原因。
文化產品產出品質低下。這種境況的出現可以視為民營文化企業不能有效資源配置投入資金和無法高效聚合文化創作資源的結果。民營文化企業若不能采取積極有效地措施應對庸俗、低劣的文化產品的產出問題,將無法實現自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進而陷入融資斷裂——資源缺失——產品貧乏的惡性循環的怪圈。
在文化改革的非常時期,新的體制和市場環境在為民營文化公司帶來諸多挑戰和生存問題的同時也為他們的長遠多元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而這種機遇對于在文化市場對壘的民營文化企業來說亦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改革開放以及文化體制改革的有力刺激下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開始進行大量投入,社會力量和外資參與中國文化經濟發展新格局已開始形成。”[2]換言之,如果能夠把握好當下有國家宏觀政策所提供的發展機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即可占據有利的位置。論及文化體制改革對民營文化公司的造就的發展機遇可以通過以下三個層面來論述:
其一,準入門檻逐步降低。文化生產自古至今都是一個有異于其他生產方式的領域。“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同時發展是我們對文化這一特殊存在形式的全新認識,也是我們文化體制改革所要努力地方向。就當下的文化市場環境而言,國家已經“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培育市場,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促進各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3]民營文化企業可以進入文化創意、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產品營銷的等整個產品鏈條的全部領域。
其二,稅收政策對民營文化企業傾斜。國家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扶持在稅收層面體現的最為明顯。國家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小額貸款的同時對其營業稅進行免收,大學生自己設立的美術工作室、動漫工作室、影視工作室等都在國家稅收照顧的行列,此舉減輕了民營文化企業的競爭壓力,在另一層面上,提升了文化企業的市場生存能力。
其三,市場參與度更為廣泛。準入門檻的降低使得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文化市場中來,稅收改革為民營文化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活動空間,基于以上發展契機,民營文化企業的市場參與度亦有著質的提升。對于市場風險較大的文化工程,民營文化企業可以與大型的文化傳媒集團進行股份制合作,“遵循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律,利用特定的文化功能載體在體制機制創新、文化資源要素集聚等方面的優勢”[4]進行企業間的強強聯合
文化體制改革對于民營文化企業來說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挑戰與機遇并存。民營文化企業只有以積極地姿態應對體制改革過程中所帶來的挑戰,才能夠充分地利用和把握現有的發展機遇,進而獲得長足的發展動力。
注釋:
[1]王合清.當前我國文化改革發展亟待破解的幾個難題[J].理論視野,2011年第3期
[2]頂康權.創立硬品牌 增強軟實力——關于無錫民營文化企業的思考[J].江南論壇,2009年第6期
[3]汪洋.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J].思考與運用,2006年第6期
[4]王建.構建多區域、多層次、多模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空間格局[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