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后現代主義藝術思潮,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衍化出的一種新的藝術思潮,其觀念越來越多地遍及教育、文化及社會各個領域,尤其為當代中國美術教育提供了一片廣闊的視野以及新的角度,對調整美術教育理念、學生觀、課程觀方面不無啟示。本文試圖通過透視后現代主義藝術觀念的理論特征,對現時中國美術教育的諸多方面作一點思考。
關鍵詞:后現代藝術 美術教育 啟示
一、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理論觀點
后現代主義藝術是20世紀中葉興盛于西方世界頗具影響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它注重反思批判性,倡導創造性,鼓勵多元思維風格,推崇平等對話。
1.堅持否定和懷疑的理論本性。
后現代是針對現代主義而定義的,反思、批判現代性成為后現代思想家的共同動機和追求目標。后現代主義藝術對一切合法性的基礎加以懷疑,意在摧毀人們對話語的信仰感。作為教育者,具備了勇于質疑的精神,才有利于進行不斷的理論探索,從而達到新的理論境界。
2.鼓勵多元思維風格。
后現代主義藝術反對以一種標準來限制另一種標準,拒絕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后現代藝術家不再講一個整體的觀念、一種共享的興趣。他要打破公式,承認多樣化、暫時性。倡導標準的多樣化與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以使主體能盡其可能地從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問題。
3.推崇創造性的活動。
在后現代主義藝術家的視界里,創造性活動是最為推崇的活動。大衛·格里芬曾經說過:“我們是創造性的存在物,每個人都體現了創造性的能量,人類作為整體顯然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這種創造性的能量(至少在這個星球上如此)”。所以說,人的本質屬性要求重視創造性。
二、后現代主義藝術對美術教育的啟示
在當今藝術教育全球一體化的步伐中,我國的美術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作為一種涉及諸多領域的社會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藝術無疑對我國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美術教育理念的調整
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導人們去觀察美、鑒賞美,旨在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因為審美在人的發展,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其實翻開教育史,不難看出人類對審美教育的重視:周代周公的“制禮作樂”的制度,要求人們在審美的培養過程中形成規范的語言和行為;孔子時代“樂以教和”的主張,指出藝術化的行為和人格是社會教育和自我修養的最終目的或最終階段(引自滕守堯先生的《藝術與創生》)。所以,美育并不是簡單的傳授技法,后現代藝術是綜合的藝術,現代美術教育亦是綜合的教育。透視后現代主義藝術的思想,強調美術教育使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美術能力;強調美術教育讓學生運用像聲、光、電等一切可利用的多樣材料語言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懂得如今的美術并不是涂涂畫畫,重要的是文化交流與傳播,這些都是與后現代主義藝術所推崇的生活化、解構化、多元化特征相關聯的。
2.課程與教學觀
后現代主義反對權威,推崇開放性、平等性對話,“認為人更多的是作為交往,作為一種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語言主體,主張一種開放的、公平的對話”。后現代主義對“對話”的認同決定了他們會“傾聽他人”、“學習他人”、 “尊重他人”。可見,真正的對話總是蘊涵著一種伙伴關系或合作關系,從而為我們重構一種平等、對話、理解的人際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新形勢下,美術教育的課程資源開發與教學都應該“去中心化”,取消過去強調精神功用的“純藝術”和老師把持話語權的滿堂灌教學。將工藝、設計等實用美術引進課堂,尊重個體存在的價值和創造性,尊重彼此的思想與存在,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美術課堂和生活、自然有機的結合起來。
3.新的學生觀
以后現代主義的視角觀察今天的教育,我們會發現學生觀的更新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將學生看作成長中的獨立個體。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現代美術教育中,學生還是被看成與社會隔離開來的現象,這種切斷,將使學生脫離社會。后現代主義藝術“追求一種更完美的現代性,期望人的行為更具合理性”的觀念深刻影響著美術教育思想。注重以人為本,培養人的個性以達到完美的人格成為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主導思想,改變過去單一的滿堂灌的教育思想,將學生看作獨立的個體,提倡人的個性,以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
第二、培養學生的探索及創新精神。
在后現代教育思想大合唱的演奏中,創造的旋律是后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教育承擔著傳承文化的使命,同時,教育還應擔負發展文化、創造文明的另一重任,這一切將依靠教育所培養的人去完成。如美國學者羅蒂強調認為,如果人類要重朔自己的形象,就是要去創造而不是去發現。但是,長期以來美術教育著重于繼承和傳遞原有的成就,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及精神的培養,這是值得反思并需要改進的。此外, 后現代主義強調世界自身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肯定人認識的差異性,提倡對世界的認識應該是多視角、多維度的。這對我們當今教育亦有啟示:其一,傳統教育的宗旨是讓學生接受并認同原有結論和原則,并不注意培養他們的懷疑和探索精神,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其二,教學生以批判的眼光對待周圍世界。以一種批判、解構的態度營造更廣闊的思考和創造空間。
后現代主義眼中的教育過程是學生不斷發展自我、豐富自我,充分挖掘自我潛能的動態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是以知識傳授者的身份自居,而是地位上與學生平等、方位上平行的年長者或學習伙伴,指引學生,使之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當然,后現代主義藝術畢竟是在外面和尚念的經,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的一種理念,是西方社會矛盾的產物,而我國的藝術觀念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傳統。美術教育這兩種文化觀念不斷沖突的情況下,繼承我國傳統文化應是吳庸置疑的前提,汲取后現代藝術觀念中合理的營養,更要處理好民族文化與西方后現代主義理念的沖突,剔除后現代主義理念中排斥傳統、不追求藝術內涵、藝術與生活沒有界限等消極的一面,找到適應我國美術教育的理念,以更好的指導美術教育。這樣,中國美術教育才可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 科學魅力的再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4.
[2][加]大衛·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與后現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熊川武. 論后現代主義觀照的教育主體現代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