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如竊占房屋、盜用耕牛、盜用電話帳號等,有的使用盜竊甚至直接造成財產所有權人的經濟損失,已經由刑法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對于大部分的使用盜竊行為,刑法尚無明文規定,形成刑罰真空,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無法達到打擊犯罪,維護公民合法權利的目的。因此,極有必要對使用盜竊進行深入地研究探討,以期能夠對推動我國有關使用盜竊的立法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使用盜竊 可罰性 使用盜竊罪
一、使用盜竊的涵義
使用盜竊,是指不以直接占有原物為目的,而是以暫時占用為目的,并且使用后將原物歸還的行為。使用盜竊應當具備兩個基本特征:一是使用的目的;二是盜竊的行為。
盜竊行為的解釋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秘密性和非暴力性。秘密性是從盜竊行為的本質出發界定行為性質,一般指犯罪分子采取主觀上自認為不會被財物所有人、管理人或經手人發覺的方法將公私財物據為己有。非暴力性是針對盜竊行為與搶劫行為、搶奪行為的區分而言的,至于惡意實施致使人失去反抗力處于不能抵抗狀態的行為再實施所謂“秘密竊取”的,不能認為是盜竊行為。
二、對使用盜竊的立法情況
(一)大陸法系國家的規定
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立法普遍承認使用盜竊罪,比如日本刑法典修正草案第356條規定:“因沒有得到占有者的同意,把他人的汽車、飛機及其它具有發動機的乘用物一時性的使用者,處三年以下徒刑或十萬元以下罰金或拘留。”德國刑法典第248條B(未經授權使用交通工具)規定:“違背汽車或自行車所有人意愿,擅自使用的,處三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但其他條款處罰較重的,依該條款。”西班牙刑法典第516-1條也規定有“汽車使用之盜竊罪”,即:“未經適當許可,亦無據為已有之意圖擅自使用別人之汽車……”
(二)英美法系國家的規定
英美法系國家刑法中多以盜用罪來規定使用盜竊行為,即采取欺騙手段挪用或濫用他人財產的行為。加拿大、馬來西亞、印度等國的刑法典將違反信托罪、未經同意使用機動車或船只罪、背信罪視為盜用罪性質。我國港澳地區對使用盜竊均作為犯罪規定,例如香港地區(盜竊罪條例)第14條第1款將偷開交通工具罪規定為公訴罪,可判處七年監禁。澳門刑法規定有竊用車輛罪,規定未經有權者許可而使用機動車輛、航空器、船只或腳踏車者,最高可處兩年徒刑,或課以最高240元罰金。臺灣刑法學說與判例認為使用盜竊僅為民事不法行為,不構成犯罪。
三、當前理論界對使用盜竊的研究情況
當前刑法界吳大華和董玉庭的觀點影響較大。董玉庭認為,使用盜竊行為一般是指以臨時非法使用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像汽車類貴重物品的使用盜竊能否構成犯罪或應否受到刑事處罰,首先是看這種行為是否有社會危害性,當汽車被使用盜竊后,權利人無法占有該物,權利人對物的支配權利被使用盜竊徹底破壞,使用盜竊破壞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其社會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其次,從刑法的角度分析,一種行為對社會造成危害,這種危害性決不能因為這種行為對權利人的侵害有可能得到恢復而消滅,因而對于汽車等貴重物品的使用盜竊應作為犯罪給予處罰。我也同意董玉庭的觀點,一些具有刑法可罰性的使用盜竊行為由于與盜竊罪在主觀上存在著質的區別,雖然客觀上都表現為秘密竊取行為,根據犯罪構成中的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同時依據罪刑法定的原理,可罰性的使用盜竊行為不構成盜竊罪。
四、使用盜竊在我國的刑事司法中的處置方式及其評價
1.依照《解釋》規定,偶爾偷開機動車輛,情節輕微的,可以不認為是犯罪。那么從司法解釋的邏輯順序入手,行為人多次偷開機動車輛的,是否應當以犯罪論處。應當以何種罪名處罰,解釋未作進一步說明。
2.根據《解釋》的規定,偷開機動車輛造成車輛損壞的,按照《刑法》第275條的規定,以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定罪處罰。這里應該區分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如果是故意造成車輛損壞可以認定為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如果是出于過于自信或者是疏忽大意的過失造成車輛毀損的,應當以何種罪名處罰,司法解釋中并未做出進一步的說明。
3.雖然在司法實踐中,使用盜竊行為大多表現為非法使用機動車輛等交通工具上,但除此之外,現實中還存在許多盜竊使用對象,如盜用耕牛、盜接電話線路等。這就使該解釋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存在立法疏漏。為了體現對公民財產權保護的全面性,可以將一些價值量大、對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財物納入刑法保護的范圍,以同我國物權法的規定相呼。
五、建議增設使用盜竊罪
我國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設“使用盜竊罪”,主要理由如下:1.我國司法實踐需要增設“使用盜竊罪”。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愈顯復雜性和多樣性,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已使這一標準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不能徹底有效地保護公私財產的所有權。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就不能對其他雖無非法占有故意,但盜竊他人財物造成財物所有人嚴重損失的行為人處以刑罰。2.彌補刑事立法空白必然要求增設“使用盜竊罪”。“使用盜竊罪”,其行為雖然它不像盜竊罪那樣直接侵犯他人對財物的所有權,但是它侵犯了他人正常運用財物獲取重大利益的權利,給他人乃至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或威脅,對于這樣的危害結果,民法上的賠償救濟方式已不足以挽回和懲戒,因為這樣的損失程度并不比盜竊罪輕多少, “使用盜竊罪”應作為一罪種在刑法上加以規定,同時這也是現行刑法修訂的重要的任務之一,立法工作者理應嚴格考慮將此罪種在下一步工作中寫入刑法。
六、結 語
使用盜竊作為現實生活中頻繁出現的一種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理應受到刑法規范的調整。刑事立法中應當增設使用盜竊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國的法律規范體系,使之能更好的適應現實的需要,讓更多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且及時的保障,并且刑法也能夠做到疏而不漏,從而彰顯法律的威懾力。
參考文獻:
[1]魏東.刑法各論若干前沿問題要論[M].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2]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3]趙秉志.侵犯財產罪研究[M].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
[4]董玉庭.淺論使用盜竊犯罪———以盜開汽車為參照[J].行政與法,2001,(1).
[5]高銘暄,王作富.新中國刑法的理論與實踐[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何鵬.現代日本刑法專題研究[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