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82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觀念對現代家庭道德建設具有深刻影響和當代功用。其主要內容如父慈子孝、長尊幼卑、謹身節用、齊家興國等積淀著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諸多方面,良莠并存?,F代化進程使傳統家庭倫理失去了權威性、統一性,同時迫切要求以家庭關系變革和家庭倫理建設為基礎,實現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轉換。
關鍵詞:傳統家庭倫理 父慈子孝 三從四德 現代家庭倫理 現代轉換
家庭倫理是人類社會中處理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它形成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并伴隨著社會形態或不同時代的不斷變革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化帶來的社會變遷,傳統的家庭倫理受到了猛烈沖擊,然而中國傳統家庭倫理有著幾千年深厚的文化積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立足于傳統家庭倫理,吸取傳統家庭倫理中的精華,批判其糟粕,才能建構進步、完善、系統的現代家庭倫理。
一、傳統家庭倫理的主要內容
家庭倫理是調整家庭關系的主要規范。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倫”之說,其中父子、夫婦、兄弟“三倫”就屬于家庭倫理的范疇。傳統家庭倫理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良莠并存,凝聚積淀著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諸多方面,一般來說,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父慈子孝,父為子綱。在中國古代社會,父子關系是家庭的核心。“父慈子孝”是傳統家庭關系的軸心。由于中國傳統家庭的宗法等級結構,父與子的關系有嚴格的尊卑之別,即所謂“父為子綱”。這就規定了“孝”成為家庭倫理規范體系的核心。在他們看來“百善孝為先”,“孝”為“立身之本”[1]。最后孝道演變成為古代統治者扼殺人性的工具,家長對子女可以任意懲治,連子女的婚姻也取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兄友弟悌,長尊幼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兄弟稱手足之親,兄弟和睦與孝順父母是并重的事情,二者并稱謂“孝悌”。兄弟和睦是鞏固家庭、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當然古代的兄友弟恭是建立在長幼秩序的基礎之上的,兩者并不完全平等。
3、夫義婦順,夫為妻綱。夫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是一切家庭關系的起源。夫唱婦隨、男耕女織、琴瑟和諧、相敬如賓成為古代協調夫妻關系的準則。所謂“夫不義則婦不順矣”[2],“夫婦之際,以敬為美”[3]便是極好見證。中國傳統以“夫為妻綱”為基本原則。“夫為妻綱”權利傾向“夫”權, 對“婦”權卻提出了“三從四德”的要求。
4、謹身節用,勤儉持家。以儉為榮,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乃興國興家之本。“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4]。
5、齊家興國,家國一體。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不僅在“家國一體”的宗法等級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倫理道德規范,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國一體”為基礎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
二、傳統家庭倫理進行現代轉換的必然性
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 傳統家庭倫理正面臨現代化的挑戰而陷于深刻的危機之中。這種沖擊促成了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轉換。
社會及個體對家庭的需要是傳統家庭倫理進行現代轉換的前提。具體的家庭可能脆弱而不穩定,但家庭制度卻堅不可摧。工業化進程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的確使家庭的傳統功能弱化乃至消失,但社會和個人所要求于家庭的新功能卻在形成并逐漸強化。而有家庭就有對家庭人際關系進行調控的家庭倫理。
傳統家庭倫理的合理內涵是建構現代家庭倫理的基礎。由人組成的家庭存在于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根據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調整家庭內部關系,控制家庭成員的個人行為,正是家庭倫理的功能。建設新時期的家庭倫理,不是割斷歷史而是對傳統家庭倫理的批判繼承與借鑒。
三、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轉換
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轉換就是要以現代家庭關系變革和家庭倫理建設為根據,對其進行選擇,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診釋、引申和轉型。同時,將傳統家庭倫理置于平等的原則下, 堅持雙向義務的倫理要求。
傳統家庭倫理以既定社會制度為依據建構起與之相匹配的內在結構體系,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制度和君權至上的專制政治制度的支撐和保障下運作,同時又維護、強化了既定社會秩序。社會制度制約著家庭倫理的性質、功能,家庭倫理只有以既有制度為基礎,與其中蘊涵的倫理精神、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相契合,才能與制度形成良吐互動,從而為自身的建構與運作取得合法性、有效性,最終完成社會和個體所賦予的使命。
“父慈子孝”是父子關系的基本準則,親子關系是傳統家庭關系的主軸,但“父為子綱”卻強調子女對父母不分是非曲直的盲目服從?,F代家庭的軸心由父子關系向夫妻關系偏移,子女逐漸失去了以往傳宗接代的作用,而更多的是作為強化夫妻感情的紐帶存在。現代家庭中在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小孩的計劃生育政策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人格平等關系已基本確立,在此基礎上提倡“父慈子孝”的雙向義務,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是必須的。
傳統家庭倫理認為“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5]。為夫者應“和”而“義”,為婦為妻者則應“三從四德”。然而,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導致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的夫尊妻卑,“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6]。這種單向倫理義務是以為妻者的完全服從來換取夫妻間的相敬如賓。在現代社會的核心家庭中,夫妻關系成為家庭關系的軸心。女性在經濟上的獨立為男女平等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礎。夫妻成為兩個獨立的行為主體,有各自不同的行為習慣、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外在約束的減弱, 使婚姻缺少了穩定而影響夫妻感情的鞏固與升華。相對而言,傳統夫妻關系的倫理范式正是強調外在約束與自我約束,追求夫妻白頭偕老與婚姻穩定。所以,應該提倡夫妻平等、互敬互愛、重視家庭責任與義務。
家庭是成功者的溫床,也是愛的港灣。建立一個穩定美好的家庭是每個人的期盼。盡管我國傳統家庭倫理中包含許多落后、腐朽的東西,但是我們仍可以批判地繼承其中合理的、積極的成分,深入挖掘優良傳統,對傳統家庭倫理進行去蕪取精,使之適應現代家庭,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家庭道德模式。
參考文獻:
[1]粱景和.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顏之推.顏氏家訓. 長沙: 岳麓書社,1999
[3]周秀才.中國歷代家訓大觀(上).大連:大連出版社, 1997
[4]曾國藩.治國方略.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杜,1999
[5]周易·序卦傳
[6]儀禮·喪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