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普及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本文討論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同時也提出了其中須要注意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幾種多媒體教學模式。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優勢 問題 教學模式
多媒體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 [1]的教學 。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使教學者、教學媒介和教學成果真正達到三位一體,其優勢如下:
1.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像、聲音等各種信息手段為一體,使得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能形象、直觀地顯現,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其學習積極性。
2.提高教學效率,增大課堂容量。由于目前學校課程的壓縮,總課時數減少,多媒體教學節約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可以在短時間內播放大量信息。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利用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實現師生、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交流。
3.擴大了授課范圍。 傳統教學通常是面對面現場講授,是小范圍授課。多媒體教學則實現了大面積、大范圍和遠程授課,減輕了班多、課重教師的負擔,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多媒體教學中須注意的問題
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多媒體教學也不例外。縱然其優點眾多,其中也不乏須要我們注意的問題:
1.注意提高教師的教育素養。當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始終無法替代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隨之對教師角色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須具備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融知識與技術于一身。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方法,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以更好地適應教育實踐。
2.注意教學內容的設計。多媒體教學設計要遵循“3M”準則[2],即:有意義(Meaningful);記得住(Memorable);能鼓舞學生(Motivational)。
2.1內容要有意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3]指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各種水平學生發展的需要。
2.2要力求學生記得住。教師在呈現課件中,只需提供“need to know”的內容,而 “nice to know”的內容可做成附件給有興趣的人參考。
2.3課程內容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除了學生自己,無人能代替他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比把學習內容呈現給他們更重要。所以多媒體教學設計應努力做到能鼓舞學生,應當盡量設置有利于喚起學生已有認識建構的情境,使學生找到認知重構點,為學生的參與和積極投入創設了前提,設法調動全體學生進行交流、合作,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體驗。
3.注意課件的質量。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要獲得最佳運用效果,取決于課件制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一方面要懂教學理論,熟悉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懂計算機知識。課件制作盡量使用深色背景襯以白字,以簡潔、舒服為原則;注重師生雙向交流;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與表現,據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情況,調整教學節奏。
4.注意課件與課本的銜接。多媒體信息在創設教學情境、激勵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調控能力,突出教學重點。教師在上課時應以課文為本,充分考慮課件和課本的銜接,經常提醒學生此部分內容與課本有何聯系。
三、多媒體教學模式探究
多媒體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通過協作與會話,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針對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提出幾種多媒體教學模式,如下:
1.講授型模式。多媒體條件下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對傳統的講授型模式有很大的改進,特別是在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和教學的互動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該模式下教學資源多數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和校園網資源庫等提供的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的集合體,不僅信息量大,而且內容豐富,可以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情景式教學。
新的講授型模式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同步式講授,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教學材料,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演示的形式向學生授課,甚至還可以通過網絡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實時網絡授課。二是異步式講授,異步式講授主要是教師按照教學要求將教學材料制成多媒體文件存放在校園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資源庫中,學生通過提取教學資源庫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當學生遇到疑問時,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者其他的網絡聯系方式詢問教師,獲得解答。
2.任務驅動式模式。任務驅動式模式就是教師將所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在多媒體教學中就是指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在一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支架式教學模式。所謂“支架式”教學模式是指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并在他們能力增長時撤去幫助。“支架”的目的是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教師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教師在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時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搭建支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向他們提供幫助,使學生容易接受,促使其理解不斷深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其用意是把教學的責任由教師逐步向學生轉移,最終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4.協作研究模式。協作研究模式是指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等教學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和研究專題,多個學生可以通過互相協作或者分角色扮演等不同形式參加到專題當中,通過校園網絡提供的自由討論區對專題進行交流,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共同完成某個學習內容的過程中,既強調了學習的個體化,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科學的思維習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實現了教師與學生思維和智慧的群體共享。
參考文獻:
[1]董潔.多媒體技術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1).
[2]劉釗.淺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J].知識經濟,2011,(12).
[3]楊威主編.信息技術教學導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