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多進行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在教學中適時地開展操作活動,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發展數學思維;可以培養創新意識、促進實踐能力;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加強合作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思維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多進行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下面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談一些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創設操作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只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就能喚起學生潛在的動力,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
在學習《物體分類》后,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幾何體的名稱。為了鞏固認識,教師設計了兩個游戲環節。一是教師說,學生擺;二是同桌兩人為一組,一人說要求,另一個人操作,說和擺的同學可以互換,積木的數量逐步增加。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全班同學都投入到活動之中。通過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強化動手操作,提高課堂效率
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概念,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
“平均分”這個概念,學生們初次接觸不易理解。教師讓學生把8個蘋果(圖片)分成兩份,結果出現了四種結果:1個和7個;2個和6個;3個和5個;4個和4個。引導觀察: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物圖片有機結合起來,使得概念具體化。在愉快的動手操作中,學生們理解了概念,達到了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三、組織動手操作,發展數學思維
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積極思維提供支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帶著問題學,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
在學習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這四種平面圖形后,可以溝通這四種圖形之間的聯系。以平行四邊形為基礎圖形,建立幾種多邊形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在釘子板上用橡皮筋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向左(或向右)移動平行四邊形的上底,使其變成一個長方形;如果將上底左(或右)端的頂點沿上底向另一頂點靠攏,平行四邊形就變成了梯形,若繼續靠攏,使上底的兩個端點重合,就變成了三角形,所以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統一用底乘高來計算。創設條件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從而清楚地知道圖形的關系,并掌握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實踐表明,教師指導學生動手試驗發現數學規律和結論,實際上是一種有效的探索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四、重視動手操作,培養創新意識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當動手操作與發展思維聯系起來,動手操作就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教學《什么是面積》時,為了使學生認識和理解面積的概念,正確區分面積和周長,教師設計了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們摸物體的表面,利用幾何體描出一個圖形并涂色,在操作中學生理解了面積的含義。比較圖形的大小時,教師提供了剪刀、硬幣、小正方形紙片、印章、貼畫、直尺等多種工具,讓學生們自己想辦法比大小。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互相討論,學生用剪拼法、重疊法、數方格法等多種方法比較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大小,很多方法都是教師始料未及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數學知識,使他們體驗到創新的成就感。
五、強化動手操作,促進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解決問題獲取知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為學生搭設動手操作的舞臺。有的學生用測量的方法,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有的學生用拼湊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個內角分別撕下來,然后拼湊在一起,正好得到1個平角,可知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有的學生用折疊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個內角折在一起,形成1個平角,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同學們通過動手操作,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三角形,雖然形狀大小都不相同,但內角和都是180°。同學們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印象是深刻的。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六、開展動手操作,提高合作意識
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設疑讓學生猜測角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然后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根據事先準備的一個活動角,兩個大小相等、邊的長短不等的角以及兩塊三角板,讓學生自己選擇工具,小組合作實驗來探討。經過合作探究后,交流信息時出現了不同的見解,學生從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學具和知識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得到“兩條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兩條邊叉開越小,角越小”。有的學生則得到“兩個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有的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得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這樣的課堂教學開放且有效,學生學得主動,在合作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
實踐證明,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技能,促進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讓學生操作的因素,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錦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