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藝術性很強的教學手段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誘發學生思維的興趣,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在接受新知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好的課堂提問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讓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由表層進入深層。
【關鍵詞】藝術;語文課堂;提問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與學、師與生、人與書、講與練構成了錯綜復雜的聯系。這種聯系又主要是以信息的傳遞與反饋形成進行的。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多向交叉的聯系網絡,便不難發現令人注目的一個“聚焦”點,這便是課堂提問。良好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為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能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啟迪智慧,養成從容沉穩、應對自如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智力素質和心理素質。
一、把握提問的契機,激發興趣,活躍思維
提問必須抓住時機,借機誘發,使提問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若沒有抓住時機,或者錯失良機,提問就可能導致學生思維阻塞,啟而不發。而在“節骨眼處”巧妙設置的問題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技巧上繞圈子,搞循環,而應采用比較新的方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把握提問契機,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時,教師可以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二、設疑新穎,激發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夠激發興趣,切忌問題提出平平淡淡,老調重彈。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關于父親背影的描寫,只有理解了這部分內容才有助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題。但是很多學生很難從中感受到濃濃的愛子之情。我首先要求學生仔細地觀察教材中的插圖,然后閱讀這段文字,接著要求學生想象“父親的體形怎樣?衣著如何?爬上月臺有哪些動作?”當這些畫面一一在學生腦海中閃過后,我發現學生的神態有了細微的變化,然后我再提問:父親的衣著和我的衣著有何不同?父親買橘不容易為什么還要親自去呢?由于學生已經進入問題的情境之中,所以討論的時候就非常熱烈,教學效果自然比較好。
三、課堂提問必須適度,由淺入深,難易適中
理想的提問應該使學生處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老師在講授課文之前,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要堅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需有“一桶水”的觀點,要根據不同的課文采取不同的區別對待。在吃透教材和學生兩頭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要提問的問題。這些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的,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既讓學生“知其然”,又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要改變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把提問設計作為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教《變色龍》一課,可設計四個臺階式問題: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變的特征有那些?3.他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是什么?4.什么因素左右他一變再變?作者為什么塑造這個形象?這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提問方式,可以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又不會因為提問過于簡單而使學生思維惰性滋生。
四、利用設問,挖掘矛盾,引發思考
對每篇課文的學習,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抓住學生利用原有知識能力解決不了的地方,有意地制造矛盾,給學生設置“障礙”,使他們形成心理上的“沖突”。當學生急于解決又差一點,進入這種問題情景時,精神的高度集中使其漸漸進入靈感狀態,思路流暢,聯想豐富,對記憶材料的提取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最終實現頓悟,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白楊禮贊》時,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這樣設問:為什么第二段不接著第一段寫白楊樹而去寫高原景色呢?利用“不這樣……而這樣……”這個選擇句式巧設矛盾,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如果只是這樣問:第一段寫什么?第二段寫什么?就顯得平淡如水了。
五、緊扣教學目標,提問具有針對性
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并緊密聯系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這樣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有針對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干脆利落。
如《故鄉》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學生較為難以理解。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課文中的“路”,只是你們看到的這種地上的路嗎?(不是,還隱含有人生的路)那“路”和“希望”之間有什么聯系呢?(路和希望都是人“走”出來、奮斗得來的)那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人生的很多希望本來是沒有的,只要我們為之奮斗,便有了希望)只有這種緊扣學習目標、具有針對性地提問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組織的一種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施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