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明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范圍日益廣泛,學生學習說明文感覺枯燥、乏味。根據自己多年教學實踐,我發現緊扣說明文的文體特點,運用直觀化的教學手段,把課內教學和課外探究結合起來,能有效提高說明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緊扣文體特點;直觀化手段;課內教學結合課外探究
說明文和其他文體相比,更貼近生活實際,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說明文的應用范圍會越來越廣泛,作用將越來越大,它不但讓中學生獲得科學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信息篩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審美感受能力等,同時也有助于增強他們的科學素養,形成科學態度。但教學實踐中,多數中學生感到說明文的教學呆板、枯燥、乏味。這是因為說明文缺乏形象的描述和生動的情節;還有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在一定時期內還占據著較大優勢,對科學知識也缺乏一定的理解力;教師的教學理念、方法落后,教學中多半是“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缺少具有吸引力的內容。盡管說明文是傳播知識的文體,但它的教學卻不能限于知識的傳播,“新課標”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提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因此,學習說明文要著眼于學生科學理念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開啟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精神,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這才是說明文教學的根本。我們應該捕捉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和學生學習它的心理特點,在繼承傳統教學長處的基礎上,給說明文閱讀的教學內容以擴展和深化。
一、緊扣說明文的文體特點
我們首先應該遵循說明文的基本特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明確它的特點,就等于給了他們一把打開說明文閱讀之門的鑰匙。任何一篇說明文都是緊扣說明對象的要點展開的,往往要解說事物的形狀、構造、關系、公用等,特別是事物的特征和本質。如《看云識天氣》體現的是通過云的不同形狀來識別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向沙漠進軍》既說明了沙漠的特征又揭示了它的本質等。捕捉到這些,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當然一篇說明文有時有幾個要點,要引導學生細心閱讀,具體分析。還要讓學生明白,說明文講求說明順序,這是說明文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不同類型的說明文,寫作角度不同,順序就自然存在差異。一般說來,凡介紹事物的發展變化或人們對某一事物認識過程的,多采用時間順序,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凡介紹建筑物或涉及到地點變換的,多采用空間順序,如《故宮博物院》;介紹事理的多采用邏輯順序,如《向沙漠進軍》、《生物入侵者》。在教學中要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是了解說明對象、把握文章結構的關鍵所在。還有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也非常重要。一篇文章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單用一種說明方法的很少。一般說來,學生都能分清楚說明方法的定義和特點及應用,不必每篇文章都詳細講述,但要注意啟發學生分析的同時使用多種說明方法的主次關系,注重體會某種說明方法的好處。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準確、簡潔,詳細但不繁瑣。在準確的前提下,因說明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文的語言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詳盡。每篇課文都可以引導學生仔細揣摩、體會。
二、運用直觀化、形象化的手段輔助教學
說明文常常說明人們不易親見的事物和現象,不易理解的事理和過程,尤其是事理說明文,內容更抽象。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采取直觀化、形象化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因素,發揮其聯想力、想像力,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將陌生的東西親近化,深奧的內容通俗化。如何做呢?首先可以考慮利用實物、模型、圖片或者多媒體等展示事物的特征,形象的展現事物的特點。如《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在教學時輔以有關圖片,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其次還可以利用做實驗或實際觀察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比如學習《死海不死》,教師可以結合地圖分析,借助實驗讓學生直觀的看到濃鹽水比淡鹽水的浮力大。在說明文教學中合理的運用直觀化教學手段,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三、把課內教學和課外探究結合起來
說明文的特點及應用功能決定了它比其他文體教學更具開放性。在新舊知識迅猛交替的時代,我們不應該滿足于教授課本中有限的內容,而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聯系生活的探究性學習空間。促使他們主動的把課內學到的知識、方法拓展到生活實際中去,通過查找資料、請教他人、交流討論等不同形式,激發其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興趣。這樣的說明文教學課不但能上得扎實生動,而且對于學生開拓視野、提高興趣、豐富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等,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比如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保護環境”的主題,然后印發從報紙上摘抄的破壞環境的新聞作為參考,進而指導學生課后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并要求學生聯系本地實際寫一篇環境保護方面的文章。由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學生的口味,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著.《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李景陽主編.《語文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董水龍.《說明文── 一種并不存在的文體》、《語文教學之友》.2005年第5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五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