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由于它短小、生動、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因而成為孩子們十分喜愛的文學體裁。可寓言教學時曾一度陷入“生吞活剝、講故事、背寓意”的不良模式。今天就如何改變固有寓言的教學模式,使寓言教學中學生能讀寓言,明道理,學語言,再拓展做初步探究。
一、增加語言形象的理解,減慢抽象概括的步伐
一些老師認為寓言的價值在于它的寓意,在教學的時候不重視引導學生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語感的訓練,忽視了寓言的語文工具性這一特點。其實寓言的寓意包含在它的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里的,只有當學生通過具體語言文字解讀,感受形象,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寓意。所以寓言的教學,應當以文本為依托,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感悟,從文本故事走向生活啟迪孩子們的智慧,放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飛翔在文學的天空,遨游在無限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揠苗助長》時,了解農夫形象時,教師沒有直接灌輸,急于求成地問孩子:“讀了課文,農夫是個什么樣的人?”而是借助幾個詞語的理解樹立形象。
出示生字詞:一點兒也沒有長 十分焦急
一顆一棵往上拔 筋疲力盡
長了一大截 興致勃勃
都枯死了
師:焦急有多急,出示古文字。“焦”上面是“隹”意思為“短尾巴鳥”,“四點底”表示火,火燒到尾巴肯定很急。急得怎么樣?
生:跺腳
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師:這么著急,農夫希望禾苗怎么長?
生:一大截一大截地長。
師:這么急切的心情叫——
生:巴望
師:這真是一個( )的農夫。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對于詞語的學習,看似簡單實卻很有價值的問題,激發了學生說的欲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同時還培養了思維的開闊性和創新精神。
二、增加學生的思維含量,減少教師的推理告訴
在寓言教學中,有的教師生怕學生難“明理”,很少給學生自己理解概括道理的機會,總是采用“引說”的方式“半告知”。其實找準切入點,引領學生大膽思維,更有利他們理解寓意,且能培養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如《守株待兔》一課,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讓學生理解到“種田人是存在僥幸心理,把偶然當成了必然。”這樣的深刻道理還是比較難的。一位教師在教學時這樣設計,取得了異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導學生了解了故事,進行了講故事的練習之后,老師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聯系故事來思考。
師:找出“天”的詞語。
生: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
師:用上這些詞回憶整個故事,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很快地理解到了——這個種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當成了“每天”都可能發生的事,所以,結果一無所獲。寓意“種田人是存在僥幸心理,把偶然當成了必然。”就在把玩幾個詞語之間的聯系的過程中,迎刃而解了。
這位老師敏銳地發現了寓意和課文中的幾個關鍵詞語之間的關系。將一個故事濃縮在了幾個詞語之中,引導學生聯系著去想,去思考,從而使孩子對寓意的理解不再局限老師的灌輸,不再懵懵懂懂。同時在找詞語思考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新奇感中,也隱隱地感悟到了閱讀文章的一種方法。原來,可以把文章讀成幾個相關聯的詞語,再聯系著全文思考,就可以想得更深遠。原來,讀懂文章是有方法的。
三、增加學生的閱讀視野,減少過度地品德拓展
每一篇寓言,都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像充滿智慧的老人,在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一些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使人們在故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所以很多老師在教學寓言時,都認為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寓意,感悟明理了,自己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往往就文論文,而不涉及該寓言的背景資料。因此,至今很多老師仍舊是按照“讀課文——講故事——析寓意”這三道程序在按部就班地教學。僅僅局限于課本,學生的語言積累顯然是不夠的,要讓他們有一個豐富的語言寶庫,就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自主積累。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鷸蚌相爭》一課時,在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寓意后,拓展古文版《鷸蚌相爭》,讓孩子嘗試讀一讀,能否讀懂。一是可以進行中華經典的拓寬,二是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進行背景介紹,學生能接受到一些信息,從而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學語文教材上的寓言多選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以及我國古代典籍《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這些背景資料就是一個知識庫,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比如,學了《東郭先生和狼》,再推薦閱讀《農夫和蛇》,懂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平時的閱讀中,也應多啟發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積累,用成語、俗語或者警句之類來解釋正在學習的寓言。比如有的學生能用“有眼無珠”“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來解釋“買櫝還珠”等等。通過這些方法,使學生對寓言有了更深一層次的了解,拓展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學生也能逐漸從被動讀書而變成主動讀書,對語文學習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國際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