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社會》是增強學生生活經驗、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一門綜合學科。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融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于一體,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去體驗,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不斷增強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能力,形成正確的思辨能力、道德情操和行為模式,使學生在親近自然、融入社會、認識自我,獲得發展、提高修養。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發揮效用;認知能力;道德修養
教師要圍繞素質教學需求,轉變教學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想學、愿學、樂學,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辨能力、思維層次、思想道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讓學生體驗成長、體會成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轉變角色定位,培養學習情感,用學科魅力催生學習動力
一是轉變教師角色定位。教師要積極適應新課改需求,在教學活動中,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由知識傳授者向探究合作者轉變,成為點撥、激發和深化兒童參與意識、拓展思維、提升素質的引導者,教師要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選用靈活多樣的教學載體,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樂于探究、善于生活的道德素質,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初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是創設開放教學情境。新課程理念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對學習的影響,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傳授方法,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教師要把童趣還給學生,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解讀課本、自我提高,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用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學底蘊、行為修養影響和帶動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營造一種“寬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催生學生學習情感,讓學生心情愉快、敢想敢問、樂于探究。
三是注重開展激勵評價。教學中,教師要從激勵兒童發展入手,當學生在學習上、活動中取得成績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贊揚、肯定,當學生在觀察、實驗、探究時,教師要認真地看、仔細地聽,真實的了解、掌握、感受學生的思想動態,給學生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熱情更高漲,教育學生遵章守紀,培養與他人友好相處,激發學生思進意識,融“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互評價”為一體,讓學生積極愉快的生活,養成積極追求上進、關心愛護集體、勇于擔當責任的行為習慣,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共同提高。
二、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用靈活施教培養認知能力
一是注重教學內容整合。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充分利用《品德與社會》的外延,為學生整合學科知識,補充一些課外知識,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學習活動,從學生生活中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適用性、實效性。筆者在教學活動中,通過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實教學活動、熏陶學生情感、發展學生品德,提高教學成效。
二是注重合作探究引導。教師要注重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想學、愛學、樂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小組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團隊心理游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提高效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喜歡聽一些與課本內容聯系密切的小故事,我充分加以利用,如,筆者為學生講解“龜兔四次賽跑”的故事,形象生動地讓學生明白“合作”與“雙贏”的道理,提高教學成效。
三是注重網絡資源利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激情引趣、激情引思,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直觀、形象、快捷、高效”的優勢,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探索更加廣闊的世界。如筆者在教學《我們為祖先而驕傲》、《科學技術的喜與憂》、《可愛的地球》的內容時,我在課前與學生一起上網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交流,明確拓展要求,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內容或話題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讓學生術有專攻,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辯析,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深化了教學內容。
三、拓寬教學渠道,搭建學習平臺,用走進生活增強綜合實力
一是不斷拓寬教學渠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社會、學校的資源,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創造,親歷過程、體驗感悟、融入生活,規范行為,使學生通過調查了解、討論交流、情景模擬、師生互動等方式,去感悟、體驗、領會,深化對社會生活、思想品德的認識,給學生展現豐富的認知視野。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強化體驗,不斷增強《品德與生活》教育實效性,讓學生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獲得體驗,提高能力。
二是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搭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認識生活、積累經驗、發展能力、規范言行、學會做人。筆者在講解《地球在“發低燒”》這一課內容時,我讓學生在生活中去調查了解人類的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讓學生到野外去觀察了解植物的變化,動物生活的變化,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宣傳愛護大自然的作用,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活動空間,使學生感受生活、認識自然、學到知識。
三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品德與生活》學科涉及地理、歷史、人文、科技、心理等領域,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這些內容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用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讓他們懂得珍愛生命,以積極心態投身生活,敢于擔當、勇于探索,養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培養學生關心集體、愛護環境,引導他們初步建立人文素養、生態意識,在行動上愛護公物、花草、樹木、植物,切身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養成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思想品質、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