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對一種話語系統的敏銳感覺,它是在長期的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的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的能力?!比~圣陶先生早曾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然而,語感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只是近十幾年來,語感和語感教學問題才成為語文教育界關注、討論和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問題之一。
國家教育部在《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語文研究者們也如是說:“新一代語文學家是努力以語感和語感教學為核心,建立一整套語文教學新體系,他們把語感教學看做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語感“成為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那就意味著語文教學將由面向物的工具轉而面向作為人的學生,有旨在使學生獲得一種工具轉而以語感為突破口提高學生整個文化心理素質,從而真正地面向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近幾年的中考改革,由于語言閱讀題的增多,人文性的增強,語感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更加受到語文教師和學生的特別關注,也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上海張大文先生提出“題題相扣,練練相生,寓教于練”的語感訓練法;武漢洪鎮濤先生提出“感受語言,觸發語感——品味語言,領悟語感——實踐語言,習得語感——積累語言,積淀語感”的語感課堂教學結構,陜西華榮先生提出語感訓練“以‘咬文嚼字式揣摩,整體化塊式訓練積累’和‘字斟句酌式推敲,奮筆疾書式表達’為策略”。下面就結合我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們語感培養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通過廣泛閱讀,培養語感
閱讀就是借助具有客觀意義的文字符號去了解別人思想、感情的活動,它的核心是領悟、感受,而這種感悟力又是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讀得多、見得廣,日積月累,就會使自己的語言儲備越來越豐富,語感能力越來越強,人格逐步完善。對作品中的詞語所表述的意義能正確理解,對作品中的句子含義能正確闡釋,對全篇中心能正確歸納。再進一步也就是閱讀中追求的較高境界,能推敲語句的表現力,體察作品語言中的情意感受,揣摩作品語言所表現的形象。為了獲得敏銳的語感,除了在廣泛閱讀上下功夫外,還要要求學生在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時要勤動手,把自己認為的佳句、精彩的短文、名言、警句等用筆記下來,熟讀成誦。
二、通過誦讀培養語感
誦讀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復誦讀中,潛心涵詠,體會詞語,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意境,久而久之就會積累大量語言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語感。對文本的朗讀是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教師指導朗讀要有多樣化的形式,如精讀、泛讀、引讀、齊讀、默讀、重點讀、分角色讀等,在朗讀中重視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和不同的語調、語氣,在誦讀前,讀者可先標出各種符號,如停頓(/)、連續(⌒)、重讀(▲)、輕讀(△)、升調( )、降調(于)、快讀( )、慢讀( )等等。反反復復地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做到魯迅先生說的“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曲折折地表達出來,使耳與心謀,在反復吟誦中憑借聯想、想象、揣摩、觸發、遷移、再現,再創造,提高對語言審美的感受能力”。自然能更深入地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意義和情感。另外,在教學中,有些復雜的句子,還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弄清詞語搭配及句子結構,才能充分理解這些句子。
三、開設語感訓練課
所謂語感訓練課就是以訓練學生對語言敏銳程度為主的課。它目標單一,與通常的語文課有很大不同。通常的語文課知識點多,講解細,注重篇章結構、主題思想、文章寫法。語感訓練課以語言訓練為目的,目標單一,講解少,以練為主。盡管現在還沒有一套語感訓練教材,我們可以以《語文讀本》為主,想方設法開好語感課,因為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已經下降到令人不可想象的地步,多少年來的滿堂灌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聽到的只是老師細碎的講解。這樣的語文課上起來也是“全面開花”,重知識、輕能力。要加強語言運用能力就必須開設語感課。那么,語感課該怎么上呢?
1.通過聯想和想象培養語感
2.通過語言練習培養語感
3.通過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測評,培養語感
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其語感的強弱??梢酝ㄟ^以下幾種方式測評:寫、說大、小作文,同義詞辨析,辨析病句,仿寫等。
當然這些方法是中考訓練中經常使用的,但若都留在中考復習時才去抓,那為時已晚。這種語感訓練課要堅持上下去,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良好的語感才能培養起來。
語感訓練的途徑比較多,很多老師也都是見仁見智,但無論哪一種途徑都不可期求一朝一夕就能掌握,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安徽省靈璧縣漁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