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占有重要的地位。身為一位在農村從教的教師,在作文教學實踐中常嘆:“精力化去不少,卻徒勞無功。”常感農村小學生的習作水平整體上不是很高,表現在內容空洞,缺乏真情。那么,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習作水平呢?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多觀察、多積累
一個干涸的源頭,是不能源源不斷傾注出活水來的。語言表達也是一樣,沒有充分的積累,是不能寫出好文章來的。這就要身處農村的小學生多觀察、多積累,加強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
1.觀察
觀察是人們在自然條件下運用感官和借助某些科學儀器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農村小學生活動的空間相對而言較狹小,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運用各種感官從生活中攝取信息,變生活為寫作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等。如:帶領學生參觀小紀鎮工業園區;指導觀察馬路上來往的行人和車輛。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從而觀察生活,體味生活。之后,把自己的獨特體驗、感受如實地寫下來并形成習慣,為作文積累素材。
2.閱讀
閱讀對于寫作有多方面的意義。通過閱讀,可獲取前人的知識,又可吸取思想營養,還可采集到各種事實和事理來充當寫作材料。邊讀邊摘錄不失為一種好的積累方式。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寫讀書筆記,增加積累。積累得越廣,越深,越正確,習作的水平就越高。多閱讀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思維清晰語明確——重思維
“你怎樣想的就怎樣寫。”這是教師教人寫作時常愛說的一句話。實際上卻往往行不通。因為由想到寫其實是由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的轉化,這個轉化并不是輕而易舉的。學生常有“茶壺煮餃子,有嘴倒不出”的現象。原因就在于學生的思維缺乏概括性、準確性、條理性。所以,要把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要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
清晰的邏輯思維可使表達清晰、明確、井然有序。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學會打腹稿、列提綱,要想清楚再寫。小學生的想象往往新穎又奇特,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可使學生的習作言之有物,不空洞,而且可以使語言形象、鮮明、生動。通過續寫、看圖作文、暢想未來的方式來訓練,可為學生提供展翅高飛的想象的空間。寫出的文章才有新意。
三、文章不是無情物——抒真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情深,才能文美,才能打動人。而農村小學生為了應付考試,習作中出現了模式化的內容,甚至說假話、編空話、講套話,失去了童真。
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寫真實為主,寫出童心童趣。小學生情感的表露往往很直接,只要找準支點,提供空間,就不難寫出有新意的習作。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豐富他們的生活,發現生活的真、善、美,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明白,寫通順,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的生活越是多姿多彩,他們的體驗就越深刻,越獨特。習作自然就具有真情實感。
四、絕知此事要躬行——多練習
能否運用書面語言確切地描述事件,描繪事物,是一篇習作成功優劣的關鍵。葉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寫東西就得運用語言。語言運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語言知識確切不確切,在于能不能把語言知識化為習慣,經常實踐。”
1.仿寫
仿寫是讓學生通過范例學習其中的思想脈絡和寫作方法,循序漸進地掌握寫作技能,提高寫作能力。如:《煙臺的海》一文,課文以“總——分——總”的行文結構,描寫了煙臺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教師可在學生充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指導他們仔細觀察校園內的一處景物,把握它四季的特點,按“總——分——總”的結構寫下來,寫時把人物的活動加進去。這樣以仿促寫,推動學生向獨立作文過渡。仿寫要有創造性,防止學生機械地模仿,陷入照搬,甚至抄襲的怪圈。
2.多練筆
多練筆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最好是結合課文的小練筆。如:學習了《莫泊桑拜師》一文,教師指導學生要從莫泊桑與福樓拜的對話中受到啟發,結合平時觀察的一處過往的行人和車輛的特點,寫一段話。這樣,就能在平時的閱讀課上做到讀寫結合,循序漸進地提高習作水平。
五、文章不厭百回改——多修改
修改的過程,是一個改正文章毛病的過程,也是表達不斷完善的過程。而小學生最容易忽視此環節。此時,教師的指導修改就顯得很重要。對于學生習作中精彩的、生動的語言表達,要給予肯定。同時,要指出習作中用詞不當、語句不通等問題所在,指導學生怎樣修改。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要學會修改,努力自行修改。除了修改問題所在,還要從修飾語句著眼,多運用一些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使習作具體生動。在平時,要讓學生養成自改的習慣,把提高自改的能力放到首位。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寫與改的實踐中,領悟作文之道,達到自覺的境界,并轉化為能力。
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習作水平不是朝夕之功,需要經過幾年的訓練,使之養成習慣,日久天長,才能寫出好文章。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小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