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后,日軍分兵出擊東南亞各地,連接中國和外部世界的兩大運輸線——滇越鐵路和香港通道相繼被切斷,西方援華物資只能先運抵緬甸仰光,然后經過滇緬公路輾轉運抵昆明。倘若日寇進犯緬甸,我后方軍民則無異困守孤城,坐以待斃。
滇緬公路,即中國云南到緬甸的公路。建滇緬公路于1938年開始修。公路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首都仰光港。滇緬公路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日軍進占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的運輸通道。這是一條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這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在抗日戰爭中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1942年到1944年,為保衛中國唯一的對外聯系通道—滇緬公路,中國政府先后兩次派出近30萬部隊進入緬甸與日寇作戰,在付出了10余萬人傷亡的代價后,全殲緬甸日軍。此戰中,由美國裝備、訓練的中國遠征軍大放異彩,日寇望風披靡。
時光飛逝,戰爭已經遠離。作為戰勝國的我們、作為現在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二的我們做得有些事情卻讓我們的英雄們當年在戰場上流血犧牲,現在泉下卻不得安寧,請看下面有關新一軍公墓的一些記載。
年深日久,坐落于廣園東地段的原占地8萬平方米的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已經殘存無幾。廣園東路、廣深鐵路將僅存的墓門牌坊、東紀功亭、紀念塔三處建筑分割開來,淹沒在周邊密集的建筑群中,不復可辨。
建成于1947年9月的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原陸軍新編第一軍赴印緬抗擊日本侵略軍為國捐軀的2.7萬多名將士而建,位于白云山馬頭崗上(今天的濂泉路、廣園東路一帶),原來總占地達8萬多平方米,如今被周邊單位分割,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個別建筑。
新一軍陣亡將士墓地,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公墓入口牌坊、紀念塔以及紀功亭。“文革”期間,墓園遭到嚴重破壞,面目全非。公墓的三個組成部分被割裂成三塊。如今,紀功亭被一個菜肉市場包圍,公墓入口牌坊則位于濂泉路布料批發市場內。最主要的紀念塔,則位于周邊單位的管轄范圍內。
昨天下午來到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所處的廣園東地段。墓門牌坊上字跡已經非常模糊,一對牌坊分別在濂泉路兩邊。其中位于西邊的墓門牌坊整個被服裝批發檔口包圍,牌坊的鋼筋混凝土柱子上掛滿童裝。東面墓門牌坊已經被改成門房,但還能看清原來的結構。
再往北跨過廣深鐵路以北,當年的西紀功亭早已不知所終,在附近的廣園中綜合肉菜市場里,有一座破舊的八角攢尖頂亭子,這就是東紀功亭。亭子中間的“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石碑,向人們提醒著這幢建筑的身份。
從菜市場出來,往北越過廣園東路,原來的紀念塔位置已經被建筑物擋得嚴嚴實實。
抗日陣亡將士后代分布在世界各地,如今,仍然有許多臺灣老兵回到廣州馬頭崗憑吊當日與他們一起英勇抗戰的英雄;國外的遠征軍陵墓境況更是慘不忍睹。
這令人遺憾的一切,或許會得到改觀。民政部2011年啟動了全國烈士紀念設施普查工作,并準備到2014年月10月前完成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維修改造,基本建立長效管理保護機制。
8月,民政部施行新的《烈士褒揚條例》,首次出現了有關境外墓地的規定。
作為上述普查活動的延伸,中國已經悄然啟動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由中央統一協調,民政部、外交部和中國軍方參與。
報道稱,目前,工作的劃定范圍為新中國成立后歷次出境作戰的軍隊。其墓葬分布信息,以及境外施工中犧牲烈士的墓葬分布信息,已通過所在國大使館收集到位。因事件特殊,民政部官員面對媒體非常低調。
老兵們是為了軍人的尊嚴和國家的榮譽而戰的,雖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但為國殉職的英烈,祖國人民還是希望他們的英魂回到共和國土地上來!希望國家和同胞們不要忘記他們,應給他們應該有的尊嚴,這樣才對得起他們的在天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