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體語文教學的優勢
能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能把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變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形象,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創設一個更為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這樣,直觀形象與聯想、想象相結合,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體味作品中所創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確地把握文章的內涵。例如教《聽潮》時,上課伊始,切入大海漲潮的一段錄像,那波瀾壯闊的畫面和呼嘯而至的潮汐聲,能讓沒有見過大海的同學耳目為之一新;又比如學生學習魯迅作品普遍感到難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如果在教《祝福》時先讓學生預習,上課再放一些背景知識,課件中再以圖片展示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變化,體會人物所遭受的慘重打擊,理解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她的迫害。
二、多媒體語文教學的弊端
近幾年來,隨著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計算機應用于教育領域創造了廣闊的天地.然而在多媒體課件廣泛運用于教學的同時,一些多媒體教學的誤區也隨之產生,關于這方面目前討論已很多,這里就不再贅述。本文將著重點放在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局限性:
(一)多媒體不能取代語文個性化教學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不單是認知活動,同時也是情感活動。語文課的特質要求語文教師用優美的語言,通過生動富于魅力的朗讀,去誘發課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以詩人般的激情,創設課堂的美的氛圍,同時將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學生,并通過師生的思維互動,碰撞出心靈的火花。而這一切,多媒體課件是難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數語文課,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介入,語文教師注意的是多媒體的操作和教學內容的演示,學生眼睛盯的是多媒體的演示屏幕。在這樣的被多媒體“統治”了的課堂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已“目中無人”,人性化的師生人際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機交流”所取代,哪里還談得上語文個性化教學?
(二)多媒體的濫用與誤用,直接導致了語文課教學詩意的蒼白
在中小學教學中,數學、物理、化學等屬于認知學科,認知學科很多情況上問題是確定的,結果是唯一的,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在這一點上,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問題形象、直觀,重點難點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走出困惑的選擇
多媒體發展到現在,就面臨著困惑,多媒體應用于語文教學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我們應該如何取舍?
首先,我認為我們應該拋棄那種“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方式,針對不同對象做出切實有效的選擇。其次,為了讓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其功效,筆者建議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時不妨遵循以下原則和對策:
(一)原則
第一,以教學性為出發點。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主要目標。使用多媒體與否,關鍵是看能否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能否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即以教學性為出發點。如果不根據實際,只是一味地趕時髦,不僅不能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優勢,反而會起到畫蛇添足的效果。
第二,以學生為中心。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究竟是為了促進教還是為了促進學?目前,人們在多媒體語文教學中較多考慮的是教的因素,即如何通過多媒體手段提高教師教的質量。筆者認為運用多媒體教學時要把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效果上,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中心,比如:課件制作應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課件制作應充分考慮學生可能提出的一切問題;比如前文提到的學習《聽潮》等文章,對于大多未見過大海的內地學生,提供一些關于大海的視聽形象是很有必要的,但對生長在沿海對大海司空見慣的學生,播放這些視聽形象就可能產生負效應,禁錮他們的思想,抑制他們的想象。
(二)對策
1.維持策略。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某些問題,用傳統的語言、文字等形式已能表達得十分清楚,如果單純為了追求形式的多和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制作影像資料,必定得不償失;另外,文學語言不同于其他語言,利用多媒體直觀的視覺形象有時是難以傳達文學語言的豐富內涵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一味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相反,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是最佳選擇。
2.折衷策略。多媒體教學與眾多其他教學手段相比有著獨特的優點,但是多媒體并不是全能媒體,并非所有課程的所有教學都必須使用或適宜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因此,把多媒體與其它多種媒體同樣看待,研究多媒體與其它媒體的有機組合,在教學中合理設計、搭配、應用多媒體和其它媒體,共同發揮出綜合效益。特別是選擇適合發揮多媒體特性的語文教學內容,制作多媒體教材,把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關鍵的地方,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總之,語文教學應在充分分析語文學科自身特征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選擇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教學手段才是明智的選擇。不能盲目攀比或迷信所謂的現代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因為不管采用什么教學手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高教學質量,最終實現“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語文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