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較,在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編排方式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變化,新課標教學目標的維度增加,要求更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學科本位,注重社會、學生發展的需求,教給學生在用數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時應有的觀察視野,思考角度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供開放和主動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以辨證的觀點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問題。傳統的教學體系已無法培養出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具有鮮明個性的、富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也不符合新教材、新課標的要求。因此必須構建開放性教學新體系。
一、教學思想的開放
高中數學新教材的編寫依據新的課程計劃和新課標,體現和滲透了新的教育思想、目標和理念。教師要樹立開放的教育思想觀念。首先,教師具有開放的教學目標。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要以社會、科學、學生自身發展所廣泛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育學生,使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科學思想和方法、發展他們的能力和個性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為目標;其次,教師確立開放的學生觀。教師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創設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諧的學習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而不是指揮學生的學習活動。進一步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和使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避免單純為了應試而隨意補充已刪去的內容,忽略“研究性課題”、“閱讀材料”的教學。否則,既違背了新教材的編寫意圖,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得原本要體現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好教材變得索然無味。
二、教學內容的開放
教學內容是新課標明確規定了的,并且在教材中也得到具體的體現,新教材中與原教材比,新教材一改過去教科書嚴謹、抽象的味道,在每章均有章頭圖和引言,作為本章內容的導入,使學生對該章學習的內容產生懸念,發生興趣,從而初步了解學習該章內容的必要性.另外,新教材每章內容的后面均安排有小結與復習,包括內容提要、學習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參考例題三個部分,以供復習全章時參考。尤其提出了“研究性課題”,拓展了教學時空,為學生提供開放的主動思考的空間,由于教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社會生活和科學知識卻不斷地迅猛發展,也還是需要通過教學內容的開放,及時給學生補充最新的信息。
??教學內容的開放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應該向數學科學發展的前沿開放;向社會和生活實踐延伸;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此外,數學與環境科學、能源科學、醫學、農學、地質學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中不能漠然視之。
三、教學過程的開放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是教師精講,學生聆聽和操練,這主要是發揮了第一和第三種信息交流渠道,是一種師生單向交流的方式。這種教學過程對于傳授知識來說是較為有效的。但是這種交流渠道狹窄,信息流量少,尤其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
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由單向信息交流結構向立體信息交流結構轉化,力求體現:
①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營造活躍而和諧的課堂氛圍;
②重視教學過程:如概念的引入過程、定理、公式和結論的導出過程、方法的發現過程;
③加強學生的智力參與、促進學生的高級思維的發展;
④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與實踐
這就是要充分發揮各種交流渠道,形成多向性立體結構。重視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重視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發揮群體信息交流、小組信息交流、個體信息交流的作用。這樣,充分調動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尤其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渠道。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強調學習方法指導,強調開放題的研究和設計,注重機械重復訓練為開發思維訓練,變單向求同思維為多向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鼓勵學生創造性地理解、創造性地表現、創造性思維、培養良好習慣和思維品質。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師生情況,主要表現形式有:討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研究性教學等。
四、教學空間的開放
課堂教學是中學教學的主要陣地,但不是唯一的場所。開放性教學,在強調課堂教學開放的內容,廣泛開展課外和校外學習活動,融課內外為一體。
1、組織參觀訪問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門。比如:上到求函數的最值時,可帶學生參觀了解商場的銷售情況,知道怎樣才能獲得最大利潤。上到數列時,可帶學生參觀銀行,了解存款、貸款的利息計算情況等。
2、根據教學情況,設計一些實驗習題,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實驗完成,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手段的開放
人類已近入了21世紀,這是一個信息社會。高科技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人們接受信息快捷、方便。而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若還只停留于三尺講臺,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這將遠遠不能滿足于現代社會的學生需求。因此,在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教師應采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注入時代活力。
新教材許多內容和背景都可以觀看錄像來直觀感受,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若有條件,每次教學可制作課件,或直接網上閱讀,這樣教學有一個顯著特點: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
要充分得用各種媒體、擴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學校安裝的校園網、電視、電影、音像制品等現代化工具引入課堂,把教學內容變虛為實、化遠為近、促靜為動,從而加深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六、教學評價的開放
為了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國家對數學教育目標進行了重新審視。首先明確基礎數學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公民的素質,拓展知識視野,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學習興趣。教學結果不以完成教材教學任務為標志,以激發學生課外進一步研究和學習為己任;不以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為終結,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遷移能力為目標,不以考試為唯一評價手段,以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為核心,不以學生的書面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而以學生在學習活動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和過程來綜合衡量。將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組織起以學生、教師及至家長、社會共同參與的開放的評價體系。
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要靈活使用挖掘教材,要盡快適應新教材,把教材與實際聯系起來。對教學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必須注重加強教學的情感性設計,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化,建立平等、寬容、和諧的師生關系。最終實現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讓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實現以人為本的數學教學模式,最終實現新課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