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演奏是一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不確定性和自由度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不僅體現了演奏者對鋼琴演奏技術、鋼琴音響的表層追求,還有,也是更高層面體現的是演奏者對鋼琴藝術表現的美學追求。當然演奏離開了技術、音響只談美學追求是沒有基礎的,是空談。倘若鋼琴演奏只談論技術與音響則是顯得有些淺薄。兩種追求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鋼琴演奏一方面讓我們思考音樂的美,另一方面則讓我們體會演奏者在美學上的追求。
關鍵詞:鋼琴演奏 美學追求 鋼琴作品
當我們從藝術產生的角度去看待鋼琴演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鋼琴演奏其實是一種二度創造。換句話說,鋼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一方面需要準確地表達出作曲家的意圖,同時又要盡可能發揮他本人的藝術個性乃至美學意境。因此,我們可以說,鋼琴演奏的過程,是演奏者關注與把握聲音、音樂的過程。這一過程,凝結的是演奏者對鋼琴音樂作品細致入微的剖析過程,是演奏者挖掘作曲家“心靈深處的聲音”的過程,是演奏者掘出作品中豐富的、合理的以及深邃的人文內容,并使其成為鮮活“生命體”的過程。
每一位優秀的演奏家在演奏上的美學追求無一不滲透著演奏者對藝術與技術、音樂與人、作曲家與作品、演奏家與作品、音樂與人文精神、音樂與哲學、音樂與其它藝術等方面的特殊見解。而一位優秀的鋼琴演奏家,若要在大師云集的鋼琴表演舞臺上保持高水準并長期得到人們的認可、要在東西方文化精神碰撞的今天令聽眾貫注于其中,不僅需要有精湛的、出神入化般的技術,也應具有對作品獨到的詮釋和在演奏上高尚的美學追求。
大家都知道,莫扎特是一名歌劇作曲家,因此其鋼琴作品中也充滿了歌劇的寫作手法,而且似乎大多數作品都呈現出一種清純明亮、簡潔輕快的特質。但事實上,不同的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表現莫扎特的同一作品時總是出現不同的美學追求。有的演奏家非常注重莫扎特作品中的華麗技巧。或者說,他們認為莫扎特的音樂具有變化莫測的技術手法,雖然是相同的樂句,相同的主題,但卻可以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效果。比如在《降B大調變奏曲》中,主題在第一次出現時應該交代的非常清楚,在之后的變奏當中則應該演奏的更輕松、更自由些。另外,有些演奏者則看重莫扎特音樂中即興因素,或者說是強調演奏過程中自我發揮的美學追求。當然,自我發揮并非隨意發揮,也并非違背莫扎特的原意任意演奏。確切的說是演奏者在樂譜的基礎之上,要盡可能的發揮個人的認識體驗,將樂譜中莫扎特無法記錄下的情感和意味以再創的方式演繹出來,賦予作品已生命。演奏者在追溯莫扎特的時候,也是自我情感的表達、個人美學追求的體現。可以說,從這部作品里我們能感受到是對藝術多樣性、對音響豐富性的美的追求。
而有些演奏家則強調作品的外在表現,他們認為莫扎特的作品具有很明顯的音樂形象。例如在莫扎特的《C大調鋼琴協奏曲》(K467)中,第二樂章“行板”的2/2拍的特殊節奏感就給人以一種希臘悲劇式的情歌。演奏過程中,指觸需要注意“非連奏”(non legato)的方式,保證音樂的顆粒感,從而獲得富有彈性的快速音群,同時又不失旋律的歌唱性。若過多的注意其音樂的抒情性,則會忽略non legato的演奏要求,從而使得音樂顯得更舒緩,而情緒的更松懈。從這首音樂作品中,我們能體會到的是來自古希臘悲劇式的感情變化:一開始是些悲慘的故事,中間進行神圣的升華,于是豁然開朗、富麗堂皇。在這部作品中,我們能發現演奏者的以文學式審美角度對音樂形象美的追求。
譜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蘭杰出的作曲家、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領域幾乎都在鋼琴作品,而且每一部作品都運用了優雅而精致的裝飾,具有優美的音響。其中細膩的踏板效果則令我們產生鋼琴歌唱的幻覺。作品中的色彩性和聲令現在的演奏者具有無限的演奏寬度。作為一名從古典主義中發展過來的浪漫主義音樂家,肖邦的許多作品具有傳統的復調特征,尤其是《夜曲》。我們能在《夜曲》中總是能發現不同的、優美旋律交織在一起。在《瑪祖卡》中也有很突出的復調性,雖然《瑪祖卡》的演奏過程會令人產生與演奏巴哈同樣的感受。但不同的是,《瑪祖卡》中的復調在功能和效果上具有非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具有更強烈的深刻與厚度。
然而,若要將肖邦最美妙的音樂表現出來,必須要在演奏過程中對其速度標記的有深層次的美學追求。比如在高潮部分,“f”追求的不應該是“accelerando”,不能加快、向前趕,而應該是一種漸寬廣的、平淡的狀態,具有空間感和距離感。其中的“Crescendo”也并非僅僅是力度上的加強,還有一些心靈上的、思想上的加強。即使在力度上沒有明顯的加強,但在音樂中卻給人一種漸強的感受。
譜例:
在該作品中的另一些速度標記——“Adagio”也不能啟動的太慢,與貝多芬的“Adagio”相比起來,肖邦要顯得松散些,活潑些。肖邦的《夜曲》在演奏過程中應該突出其旋律中的長句子,準確把握速度和節奏,以求音樂中的自然與大方。又例如,肖邦音樂中的裝飾音可謂是難度極高,多一點不好,少一點也不好。但是如果能將演奏準確的控制在拍子、和聲之內則能萬無一失。演奏過程中對速度標記的這種美學追求,一方面體現的是演奏者敏感的審美感悟,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演奏者在追求音樂中的空間感、精神等美的事物。
音樂作為一種時間的藝術,它給了我們“空間感”,而當被演奏者以鋼琴為物質載體進行演奏的時候則表達的是作曲家以及人們的內心情感,它能令聽眾們產生“心理共鳴”。鋼琴演奏過程需要的不僅僅是演奏者對音樂技巧、技法的掌控,對音樂句法的安排與布局。還體現的是演奏者在美學上的無盡追求,體現了每一個有思想的演奏家在不斷的思考、分析、辯證中,終生追求著這種音樂建構的美。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鋼琴演奏中的美學追求的存在,無疑對演奏者及其在演奏過程中的表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
[2]張前.音樂二度創作的美學思考:張前音樂文集[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3]林華.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4]約·霍夫曼等.論鋼琴演奏[M].人民音樂出版社
[5]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新版) [M].上海音樂出版社
[6]喬治·考切維斯基.鋼琴演奏的藝術:一種科學的方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