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機傳媒有生動、便捷、全面的優勢,利用手機媒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僅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有良好的傳承和發展,而且在傳媒日益國際化的背景下,也更利于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手機傳播
一、緒論
在這個技術革新的年代,傳媒生態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從曾經的單向接受變為現在的互動接受、從單一渠道變為多元渠道、從相信權威變為相信判斷、從全盤接受變為選擇性認可、大膽質疑——作為傳播信息和文化的載體,手機媒介真正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世界變得觸手可得,彈指可及。而它獨特的方便、快捷、互動、隨身等優勢,更是給手機作為信息媒介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手機,人們可以盡情地用手機查詢接收信息,關注社會熱議話題和新聞,享受手機帶來的時尚和娛樂,對信息的需求可以通過手機等媒介方式獲得最大的滿足——龐大的市場為手機的媒介功能的發展奠定了群眾基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手機媒介的功用開始為更多的人熟知,并從最初的廣泛運用于商業領域宣傳(比如商業廣告)向公益功能轉變,人們在手機上不僅能看到各種商業廣告,更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民族精神的弘揚。比如手機媒體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向世人介紹了中國、推廣了華夏文化等等。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手機能否擺脫過于商業化的桎梏,獲得更深、更高層次的發展,成為比肩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體的新興媒介力量,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而媒介中所含的文化底蘊,恰能提高媒介的底蘊,發揮媒介的時代效用。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手機傳播契合的意義
有人說:“現代中國面臨著文化缺失的困境。”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豐富又使得中國的人們向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卻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手機作為跟人們接觸時間最長的媒介,其便利和隨身攜帶的特性使其成為最佳的接收信息的方式之一。根據2011年9月最新的數據統計顯示:中國手機用戶總數達9.27億。廣闊的群眾接觸面,可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提供強大的助力。
與此同時,手機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其媒介功能的催生也是在近幾年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而得到重視。手機作為商業宣傳的媒介功能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但是,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產物,缺乏足夠深厚的文化底蘊,僅僅以商業為發展手段,必然會流于惡俗、平庸,顯然對媒介的未來健康發展之路不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或“植入”,也可以加深手機的文化屬性,提升手機作為媒介的品位和價值感。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手機傳播的有效結合是一種互補雙贏的“合作方式”。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手機傳播契合的現狀
從目前手機傳播的內容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與手機傳播的有機結合還是取得一定成效的,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時期手機發揮的公益作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手機的傳播職能等等。當前,中國傳統文化與手機傳播契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手機電視
手機的便攜性給人們的視聽享受帶來無盡的盛宴,作為手機媒介的特殊形式,手機電視曾被譽為“口袋里的電視”。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期間,手機用戶通過手機,觀看奧運會項目和儀式,中國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讓中國元素在世人面前揚眉吐氣。奧運會開幕式堪稱讓世人慨嘆震撼:活字印刷表演、孔子三千弟子吟誦、絲綢之路展示、清明上河圖畫卷等等。這些都是傳統文化在手機電視里的滲透的體現。
(二)手機報紙
將紙媒的新聞內容以無線技術平臺發送到客戶的手機上,讓客戶能夠了解國內外的時事,這就是手機報紙的功能。相較于手機電視而言,手機報紙更能體現現代無線技術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作為電信運營商的增值業務之一,手機報紙的存在,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在傳統的紙媒上傳播,也可以在現代的“數字紙媒”上傳播,比如我們經常在手機報紙上看到的傳統文化新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三)手機互動
在互動方面,手機上網已成為時下手機最為流行的一種功能,它使手機擺脫了傳統的電話、短信的平板功能,開始趨于多元化、豐富化、互動化。手機上微博、論壇等,將手機與互聯網的文化傳播職能結合(或者說“借位”互聯網),傳統文化在手機這一職能的開發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
四、中國傳統文化與手機傳播新的契合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在手機上傳播推廣的潛力也十分巨大,筆者以為,兩者的契合點還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拓展:
(一)手機屏幕圖片
屏幕是手機的“皮膚”。手機屏幕的視覺元素的中國化,不僅給人以視覺美的享受,更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落俗套。在手機圖片下載領域,開通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唯美的圖片可以幫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比如水墨風格的布局、民俗藝術的展示、戲曲臉譜的應用、申奧標志“太極人”等等。注意圖片的像素、與手機款型的完美結合,可以加深中國風圖片的美感,從而加強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感。
(二)建立專門的文化交流空間
當前,在手機傳播領域,還沒有專門為中國傳統文化開設的文化交流空間。但是,一個專業的傳統文化交流論壇的存在,勢必會大大激發人們對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討論的陣營中來。在討論中學習、進步,也可以全面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有針對性地讓手機用戶在論壇博客里進行交流互動,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讓手機用戶可以快捷方便地享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利用有獎征文等比賽的形式,實現有效互動,不僅推廣了手機作為傳媒的地位,擴大了手機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力,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三)手機媒介的中國民族音樂應用
相比歐美、日本的音樂,中國的民族風音樂就顯得太過“低調”了。其實,中國的現代民族音樂不乏音樂大師,不乏經典之作。再加上,華夏56個民族各個民族的特色藝術和音樂形式、民族歌舞、民間樂器、民族戲曲等等,民族音樂絕對是中國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因此,加大對手機鈴聲的重視,靈活運用手機下載彩鈴、在線欣賞、在線編輯和交換等方式,讓人們隨時欣賞到海量的民族音樂,甚至在可以通過手機現場直播音樂會,達到民族音樂最大限度的傳播也是實現傳統文化傳統的方式之一。
五、結論
手機媒體被稱為報紙媒體、廣播、電視、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3G牌照落實,它迅速發展成為當前最先鋒、最便捷、最普及的媒體。利用新的媒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富有前瞻性與挑戰性的工作,同時,它又是科技和人文的交叉。中國傳統文化借助先進的手機媒體得到更生動、全面、便捷的傳播,手機媒體因傳統文化的滲透而更鮮活、親和、普及。兩者的完美結合為科技與人文、藝術與技術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范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手機用戶的廣泛性,手機媒介在傳播傳統文化上,也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層面的接受度,滿足不同年齡層、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身份用戶的的需求,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教育和導向上,更要慎之又慎;在內容上,更要積極向上,倡導健康思想和生活,要去其糟粕,推廣精髓,與社會主義建設和倡導的思想主流相和諧、相適應。唯有如此,才能發揮手機傳播與傳統文化契合的最大優勢,促成兩者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靖鳴.手機傳播學[M].新華出版社,2008年
[2]向仍旦.中國古代文化史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此文章系“南昌大學社會科學校研究基金項目”委托項目課題《中國傳統文化與手機傳播研究》(項目批準號:10XXW 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