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被剝削現象的揭露,其產生的原因是私有制造成的人與勞動工具相分離以及由此帶來的“舊式分工”。勞動異化理論在現階段還有其理論和現實意義。現代人的發展遠遠沒有達到自由而全面的程度,這是由于社會“板層結構”和發展的主客體相對立等條件的制約。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一切發展都應以人的發展為首要條件。
關鍵詞:勞動異化理論 舊式分工 板層結構
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曾寫過一篇經典的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詳細的闡述了人的異化問題。在他之前,已經有哲學家對異化有了著述。如黑格爾所理解的勞動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一種中介活動, 并且是理性的產物, 是理性在世界觀上實現自身的一種手段;他所理解的異化也僅僅為意識或自我意識的“異化”,是意識或“絕對精神”的全部運動過程中的重要的中間環節,“自己變成他物, 變成它自己的對象和揚棄著這個他物的運動。”[1]而費爾巴哈“發展了關于人與自然統一的學說。但是費爾巴哈把這種統一理解為某種自然產生的東西, 理解為人的天然的自然的本質的結果。”然而,不同于黑格爾將異化的主體看作是神秘的絕對精神,也不同于費爾巴哈僅將宗教視為人的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的社會生活條件引申出異化,并將異化和對勞動的分析結合起來。指出異化勞動是造成社會中的壓迫、不平等及階級斗爭的根源。[2]
一、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產生原因
(一)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的內容
1.勞動對象的異化。正如馬克思所說:“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3]
2.勞動本身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構成了人的內在本質,但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勞動者的勞動不是自覺的、自由的勞動,而是被迫的、被強制的。
3.人與自己類本質的異化。異化勞動的結果是:“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的能力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4]
4.人和人的異化。由于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勞動活動和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馬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產品、他自己的勞動活動是異己的關系,這些產品和活動不再屬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屬于一個在他之外的存在物。這個存在物,既不會是自然界,也不會是任何神靈,而“只能是人本身”,因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
(二)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
馬克思認為“舊式分工”決定了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而私有制的運動又決定了異化勞動的產生和發展。所謂“舊式分工”,是指勞動者被迫從事某種勞動、固定在一定勞動活動中的專業分工。私有制造成的勞動者與勞動工具分離,為“舊式分工”提供了條件。因此,勞動本身也就越來越脫離勞動者,成為反對勞動者的異己力量。這樣,私有制的產生就進一步加劇了由分工造成的異化勞動,反過來也成了異化勞動形成的動力。
具體來講,分工使個人的社會活動表現為謀生性、固定性和利益對抗性的特征,導致了個人的片面化、畸形化和虛幻化的發展,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物役性存在。分工的發展產生了單個人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了社會關系共同體的“虛幻性”和共同活動力量的“強制性”。[5]
二、異化理論下,現階段社會對人的發展的制約
異化理論因為有其的深厚的理論基礎,在現代社會也仍然有現實意義。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其中自然亦包括了私有制的經濟成分。那么“舊式分工”帶來的種種消極影響還是存在,尤其表現在對人的發展的制約上。
(一)社會的“板層結構”嚴重制約了人的發展
所謂“板層結構”就是指,人的身份和未來的發展基本上是由上一輩的身份和發展情況決定的。一個人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背景中,他的以后的家庭情況就是什么樣子了。雖然說后天的奮斗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但是那也是很少一部分。現在很多“官二代”,“富二代”都屬于這種情況。在中國尚且還好,因為有很多制度是保證人民公平的,但是在印度這樣一個以姓氏為主要親緣紐帶的國家,這種情況就嚴重的多。
(二)社會發展的主體和客體相對立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的一個內容就是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對立。資本家將其投放在市場,勞動者有沒有購買力,所以不能擁有和使用。在現代社會,這個現象仍然存在,只不過換了個方式出現。勞動者不再沒有購買力,而是勞動產品成了發展的主體,而勞動者淪為了客體。
人是社會發展的中心和最終目的,首先就是意味著發展的人民性。人民既是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者,又是實現社會現代化而最終為之服務的目標和對象,讓人民充分地參與和分享發展的成果是發展的最高尺度。其次人是社會發展的中心和最終目的,也意味著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社會發展要通過人的發展加以體現和衡量。
人是一切發展的最終目標,其他發展都是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或機會。而人的發展反過來能積極促進社會的自我完善和更新。一個社會的發展與否,完全取決于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所以說,人的發展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社會發展的根本標志。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是互為因果的,社會的現代化首先應該是人的現代化,那些先進的制度要獲得成功,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依賴于運用它們的人的現代人格和現代品質。無論哪個國家,只有它的人民的心理、態度和行為,都能與各種現代形式的經濟發展同步前進,相互配合,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才真正能夠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冊)[M].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2]莊福齡,主編.簡明馬克思主義史(第3版) [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張振偉,林海燕.《簡述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二重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