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譯文是一種特殊的文本,它基于源語文本,與源語文本密切相關,與源語文本作者的背景密切相關;同時它又深受目的語文本的各種因素和翻譯者背景知識的影響。因此,翻譯的文本具有最為錯綜復雜的互文性。
關鍵詞:互文性 文學翻譯 理論與實踐
一、互文性的涵義
互文性最早由法國后結構主義文藝批評家朱莉婭·克麗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她認為:“每一個文本都是由對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構成的鑲嵌圖案,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換。”Lemke指出,互文性有兩種,一種是某一文本中各種成分之間存在的指涉關系;另一種則是完全不同的文本之間的指涉關系。互文性幷不是簡單的文字借用,而是思想的互相碰撞,它涉及到人類的歷史、文化、知識、語言等各方面的交融。互文性與翻譯緊密相關,因為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互文性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譯者作為這一活動的主體,一方面經受著因原文文本意義的多元性而帶來的‘磨難’,一方面進行著與他文本或他譯者的相關模仿、關聯或暗合等行為。這一多元的意向性活動在龐大的網絡織體中相互作用,相互交涉,翻譯也就得以在眾多文本的互相指涉中完成。”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原語文本與譯語文本也是互文本,實際上,它們有著同樣的作者和同樣的內容,卻過著“半獨立的生活,因此,從譯者的角度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兩維文本(bi-text),兩維文本不是兩份文本,而是具有兩維性質的獨立語篇,每一維度是一種語言。
互文性是指,一個文本需要依賴其它文本而存在、而產生意義;文本與文本之間形成了網絡式的關系:它們“一前一后、緊密相隨,相互衍生,相互暗指,相互包含”。HatimMason對互文性進行了分類研究,認為所有的互文本都可以從以下這些類別中找到同其它文本之間的關聯:
1.參照(reference)。當文本作者通過標明引文的標題和章節等方式來顯示引文的來源時即為參照。2.陳詞濫調(cliché)。當文本作者運用由于過多使用而變得幾乎沒有意義的固定詞組時即為陳詞濫調。3.文學暗指(literary allusion)。當文本作者引用或指涉某一部名著時即為文學暗指。4.自我引用(self-quotation)。將自己所說的話從甲文本中搬到乙文本中即為自我引用。5.套語(conventionalism)。即由于不斷重復使用而變得不知出處或者形成習慣的表達法。6.習語(proverb)。即言簡意賅、婦孺皆知的格言妙語。
二、互文性與翻譯理論的關系
從理論上看,翻譯同源語文本和目的語中的其它文本之間同樣具有互文性。
首先,作為譯文的文本,正如巴赫金在其作品中所強調的,具備不同文本之間的“對話”性。巴赫金認為,由于一個文本總是給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時也為后續文本提出問題,因此,一個文本總是被迫同其它文本發生著互文性的聯系。克里斯蒂娃也認為,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它是在對其他文本的回應、吸收和轉化中生成的。
其次,譯文同文本一樣,都可以被看作是言談(utterances)。只有當我們考慮到該言談在具體情景中的運用,理解到其內在的規約和法則,能夠辯明它如何嵌入到某一特定文化和觀念形態中,幷且尤其重要的是,知道該言談與過去的什么內容相關時,言談才真正地具有了意義。而這里所說的言談同具體的情景、言談同言談內部的規約和法則、言談同特定的文化和觀念形態以及言談同過去的內容之間的關系等都是互文性關系的具體體現。
再次,在對翻譯進行研究時,我們經常談論各種形式的對等,如形式對等、動態對等、交際對等、功能對等、語用對等等。從表面上看,翻譯研究者們是從語言、功能等各個層面上去努力尋求各種對等,但歸根結蒂,他們是在從這些層面上去尋求源語文本同目的語文本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相關性,亦即互文性。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翻譯所涉及到的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之間互文性的程度越高,目的語文本同源語文本對等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也就越低。
三、互文性與翻譯實踐的關系
從實踐的角度看,互文性同我們所從事的翻譯實踐緊密相連。了解文本之間具有互文性既可以讓翻譯者在翻譯之前采取一些相應措施,以便為翻譯作好充分準備;也可以讓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更加有效地處理好源語文本同其它文本之間互指互涉的關系。然而,文本之間的互文性一方面有利于翻譯實踐,使得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查找可資借鑒、左證和參考的數據。
另外,互文性的另一個重要模式是模仿。有些文本通篇都是特意旨在模仿其它文本的,比如模仿其它作品或者采用仿擬中的仿詞、仿句、仿調等修辭手法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同一個文本中的不同部分也可以有意模仿不同文本或者語類。。另一方面,也往往正是文本間的互文性給翻譯者在文化素質等許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給翻譯實踐帶來了諸多困難。如果源語文本在文體風格方面具有獨創性,那么,只要條件允許,恰當的做法是,在目的語當中生成一種同源語文本一樣具有獨創性的目的語文本。因為其中的主題和主題內容比文體風格更為重要。
四、結語
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它要求翻譯者既要忠實于源語文本的語言特征、文體特征和具體內容,又要順應目的語文本的語言習慣、文體標準、書面規范和文本規約。由于翻譯的文本具有最為錯綜復雜的互文性。將翻譯同互文性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可以大大拓寬我們的視野,加深對翻譯理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Thibault, P. J. 1998. “Intertextuality”. In Mey, J. L. (ed.) 1998.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 (pp.401-404) [E].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2]Hatim, B. and Mason, I. 2001.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London: Longman.
[3]Bell, R. T.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Essex: Longman Group UK Ltd.
[4]巴赫金.白春仁等譯.文本、對話與人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