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行政行為是否可訴,是我國行政法學界長期以來熱議的焦點問題。縱觀世界各國,大都對內部行政行為規定了一定的司法審查程序,體現了司法最終救濟的原則。將內部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符合“有權利必有救濟”的現代法治原則。本文將從現行規定的不足、歷史背景及司法救濟的必要性等角度來闡述這一問題。
關鍵字:內部行政行為 特別權力關系理論 可訴性 司法救濟的節制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逐步規定了對內部行政行為的救濟渠道,但是總體而言,這些措施集中于行政救濟,救濟形式單一。筆者認為,將內部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已成為時代之需。
一、我國現行立法的規定
內部行政行為準確的說不是法律概念,而僅是學理上的一種界定,行政法學界以行政相對人的身份為標準,將行政行為分為內部行政行為和外部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基于行政隸屬關系,針對行政組織內部和國家公務員所實施的行政事務管理行為。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三)項規定,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第四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做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關于我國公務員權利救濟的法律法規,始于1957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懲罰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獎懲暫行規定》)。《獎懲暫行規定》規定,對行政處分不服的既可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也可直接向上級行政機關申訴。隨后針對公務員權利救濟的法律法規不斷頒布,直到2006年《公務員法》的正式施行。《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人事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其中對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監察機關申訴,對于行政機關及其領導人員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向上級機關或者有關的專門機關提出控告。
綜上,我們會發現,目前我國對公務員權利的救濟途徑實際上只有行政救濟,包括復核、申訴、控告、人事爭議仲裁,司法救濟被排除在外。公務員權利的救濟機關缺乏獨立性,缺乏必要的監督。
二、內部行政行為被排除于司法審查的歷史原因
1、特別權力關系理論的影響。特別權力關系理論起源于19世紀的德國,是為了維護君主對官員及軍隊的統治權而發展起來的法學理論。它將公務員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定義為勤務關系,認為為達成公共行政指特定目的,公務員應處于比一般人更加從屬的地位。內部行政事務屬于行政機關內部的結構建設問題,不應為外部干預。這種關系內的管理行為無須直接的法律授權,其所產生的爭議自然也排除法律救濟。
2、我國法院的承受能力脆弱。我國行政訴訟制度起步較晚,不夠成熟。相關制度并不完善,法官對行政機關的內部事務不熟悉,因而缺乏具體的爭議處理手段。
3、行政內部行為通常涉及行政機關內部的制度,不宜由法院管理,體現了人民法院與行政機關之間的職權分工。
三、內部行政行為納入司法救濟的必要性
雖然上述原因有一定的道理。但這些畢竟是20年前的原因,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的制度越來越成熟,這些影響的因素也發生了改變。
1、特別權力關系理論的衰落。二戰后,人們更加重視公平與自由,注重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這與特別權力關系理論中 “特別權力高于一切” 的理論相背離,因而人們對于特別權力關系理論的態度由倡導轉向質疑。首先是德國,隨后世界各國紛紛進行修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法治理念研究不斷深入,人們愈發的發現特別權力關系理論不能適應現代法治國家的發展。因此,我國也應該重新檢視這一問題,而不能一味的追求特別權力高于一切。
2、自我國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已有20余年。這期間經過不斷的探索,我們的制度不斷完善。法院辦案人員積累了豐富的辦案經驗,與20年前相比,法官的專業素質不斷加強,專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各國家機關之間職權分工是為了國家機關能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職權,它們相互配合、相互監督,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將內部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恰恰是為了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孟德斯鳩曾經說過,一切有權利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要想防止權力濫用就要以權力制約權力。通過對內部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有利于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4、對內部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有利于對人權的保障。自從“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憲法以來,越來越強調對人權的保護。但是我們不僅要保障一般公民的人權,對處于內部行政關系中人員也應當如此,特殊的身份不能成為剝奪他們一般公民權利的借口。
四、司法審查的節制
當然,我們對與行政內部行為的審查并不是絕對的和不受限制的,司法審查要在保障公正的同時,保障行政效率,不能對行政機關的正常事務產生不利影響,這就是司法審查的節制。司法機關的正當介入能更加公正的解決爭議,并達到保障人權與實現行政效率的雙贏。
1、窮盡內部救濟,方得適用司法救濟。內部行政行為作為一種行政機關實施的行為,自然是行政機關更加的了解其真實的情況,所以,將內部行政行為交由行政機關救濟是最高效的救濟途徑,也是對行政機關的尊重。只有當內部救濟不能達到公正或者不能解決糾紛時,才進入最終的司法救濟程序,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2、司法救濟在保障行政效率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的效率問題,司法審查不能替代和妨礙行政機關的政策決策。司法審查介入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于此同時也不能妨礙行政機關的正常工作。
總之,筆者認為,內部行政行為可接受司法審查將成為一種趨勢。將內部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是保障人權和實現法治國家的需要,也是我國法律與國際接軌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楊臨宏.中國行政訴訟的制度空白及彌補問題研究[M].原南大學出版社.2009.
[2]馬懷德.行政訴訟制度的發展歷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楊永芳.曹華鋒.內部行政行為的可訴性分析[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3,(4).
[4]宋新國.略論內部行政救濟[J].行政與法.2002,(10).
作者簡介:
李霞(1988—),女,江西九江人,系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0級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經濟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