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略微細致地觀察藏傳佛教的僧侶們,你會發現,他們所穿著的袈裟、配戴的器物,以及持守的教義、修持重點和方法上,是有差別的。他們雖然同是藏傳佛教的僧人,卻又分屬于藏傳佛教不同的教派。從11世紀以后,陸續出現了二三十種教派和教派支系,其中主要的是寧瑪、薩迦、噶當、噶舉等。
關鍵詞:寧瑪教派 薩迦教派 噶當教派 噶舉教派
一、寧瑪教派
寧瑪教派是中國西藏佛教最重要的教派之一。藏語“寧瑪”意思是“舊”、“古”。因該派遵循前弘期所傳之密宗,故得名。此教又俗稱“紅教”,是由此派的僧人穿紅色袈裟、戴紅色僧帽而得名。他是傳入西藏的佛教密教吸收了西藏原始的本教內容而形成的最早的教派。
寧瑪教的傳教士通過師徒秘密單傳的,公元8世紀,密教雖然已經傳入西藏,但從翻譯經典到傳承教法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寧瑪派在早期采取秘密單傳,所以沒有寺院僧侶組織和構成教派的系統教義。在11世紀有被稱為“三素爾”的祖孫三代,奉蓮花生為祖師,依照他入藏所傳密咒和所遺伏藏修行為傳承,系統地整理經典,并建立了鄔巴垅寺,開展活動,自成一派。當時并無派名,在“后弘期”其他教派產生后,因其遵循舊密咒,故稱為寧瑪派。寧瑪派的特點是組織渙散、教徒分散各地,他們從事生產,可以娶妻生子。教法內容也不一致,各有各的傳承,僧人重密輕顯,一般無正規的學規制度。
寧瑪派的教授傳承有多種,一般常說有三種:遠者經典傳承;近者伏藏傳承;甚深清凈境傳承。
由于寧瑪派屬早期藏傳佛教,因此它的宗教儀式上還保留了用人的身體的某部分作為祭祀的遺風。這種遺風對藏傳佛教的其他各派都有影響。在政教合一的藏區,自五世達賴起,凡西藏發生重大事件時,都要請寧瑪派僧人來參加儀典,念咒作法。殘酷的法器、威嚴的法力,懾服人心,使人靈肉震顫不已。
二、薩迦教派
藏族“薩迦”意思是“灰土”,主寺建立在薩迦地方,山坡上有一片灰白色的巖石,故稱“薩迦寺”,教派也就叫薩迦派。這派的喇嘛也頭戴紅帽,故有人稱他們為“紅教”。但習慣上稱他們為“花教”,因為該派寺院的圍墻上涂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藍三色條。
薩迦派的教主由款式家族世代相傳,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
薩迦派不禁止娶妻,但規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并從一開始就決定法位以家族相傳的形式向下延續,政教兩權都集中于家族手中。
薩迦派的教義中,最獨特的就是“道果法”,修習有三個次第,就是“最初舍非福,中斷于我執,后除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最初舍非福”是指一個人應當想到晉升能投胎為人而沒有墜入地獄、餓鬼、畜性“三惡道”中去,是由于前世積善修來的,是不容易的事情,要珍惜“人身”,“人參”難得,因此就要防止做壞事,即“諸惡莫作”。諸惡壞事就是“非福惡業”,人應該把“非福”舍掉不做,而專志于行善,做好事,就是“眾善奉行”,來世就可以投生在天、人、阿修羅“三善道”中。
知道了“最初舍非福”的道理,能夠做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下世”雖然可以轉生到“三善道”中,但仍然沒有超脫“六道”輪回。要想完全脫離苦惱和流轉輪回,就必須斷除“我執”。所謂的“我執”,就是人們的思想牽掛于某件有形無形的事物上。“中斷于我執”,就是要把這有形或無形的事物從思想上斷除掉。就要樹立“無我空慧”的思想,要求修行者首先應該想到:人的身體不過眾緣湊合而成,并非實有,假若沒有父母的因緣巧合,自己的身體也就不會存在,世間萬物也是如此,所以宇宙萬物都不是實有。把“我執”斷除,煩惱痛苦就都無從升起,也就從流轉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了。簡單地說,要求人們把世間的一切都看穿看透,以便斷除任何欲念,并以斷除欲念來解脫痛苦煩惱。
薩迦派的見修,此派諸師的見解不很一致,薩班、絨敦等很多人是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自續派的見解,董努羅卓則是中觀應成派的見解,還有執唯識見解、覺囊派的他空見解、大圓滿見解,但薩迦派有一種不同的見解——“明空無執”或“生死涅槃無別”即是“道果教授”。這種見解的建立分顯密兩種次第的關系,與其他教派大體相似。
三、噶當教派
噶當派也是藏傳佛教的重要教派之一,除寧瑪派之外,它是在后弘期中出現最早的一個教派。噶,藏語指佛教;當,指教授。噶當,意思是將佛的一切語言和三藏教義,都攝在該派始祖阿底峽所傳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據以修行。
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從印度迎請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公元1045年曾參加迎請阿底峽的居士仲敦巴(1005—1064),拜阿底峽為師,修習佛學,盡得其傳。公元1055年,阿底峽去世后,仲敦巴應藏北當雄地方之請前往建立熱振寺。熱振寺是噶當派的主寺,噶當派由此逐漸成長并發展起來。
噶當派在藏傳佛教中是比較特殊的一派,它以顯宗為主,主張顯、密二宗不應互相攻擊,應當互相補充。在修習次第上的主張是先顯后密。
噶當派在傳承當中,形成了三個主要的支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經典和教義。三個主要的支派分別為:教典派、教授派、教誡派。
公元13世紀晚期,一名名為迥丹惹遲的噶當派教典派僧人,曾把噶當派的納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譯佛經編訂為《甘珠爾》、《丹珠爾》,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經》最早的編纂本。
噶當派由于教理系統化、修持規范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噶舉派、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當派學習。格魯派是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有“新噶當派”之稱。
四、噶舉教派
噶舉教派是中國藏傳佛教的一個教派。噶舉,藏語意為“佛語傳承”,漢譯口傳,指傳承持金剛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因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稱“白教”。
該派的創始人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佛教徒瑪爾巴。其實瑪爾巴是位在家的佛學大師,從15歲起曾到拉薩、印度、尼泊爾等地學習佛法,平時按照印度密宗的習慣,著白色的僧裙,以后,這種白色的僧裙就成了該派世代相襲的袈裟式樣了。
噶舉教派重視密宗,重視“大印”傳承,不重文字,重在論理,即通達“天印”智慧。大印原系對受過灌頂者進行傳授的密法。到塔布拉杰時,兼包顯宗內容,于是大印有顯有密,噶舉教派各個支系中對此各有偏重。
噶舉教派是支系較多的一個教派,其支系之多,是藏傳佛教任何教派都比不上的。
五、希解、覺域、覺囊、郭扎、夏魯等教派
藏傳佛教的希解派、覺域派世兩個較小的派別,他淵源于南印度僧人巴桑結,據傳他曾在超巖寺、金剛座、逝多林等地,拜當時著名的顯密大金州法稱、邁特里巴等50人為師,跟他們學習顯密教法。
覺囊系藏語音譯,該派淵源于12世紀初時人域摩﹒彌覺多吉,他曾向許多大師學過時輪金剛和密集等密法,后來創立了“他空”的見解,并成為覺囊派獨特的見解。
郭扎派的創始人郭扎巴﹒索南堅贊,是與薩班同時代的人。他的教法在其他教派都有一些,但哪一派也包括不了他的學說。該派存在不久,很快就消亡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郭扎派不能算作為一個獨立的教派。
夏魯派的創始人是藏傳佛教的著名大師布頓﹒仁欽朱,因此又被稱為布頓派。布頓大師早期學過綽浦噶舉、噶當、薩迦等派教法。他成功后,受到日喀則東南襄魯地方封建領主的支持,把他請到襄魯寺作主持,人們便把布頓傳下的教法成為夏魯派。由于夏魯寺原與薩迦派關系密切,有學者把夏魯派算為薩迦派的一個支系。
正是由于藏傳佛教的各教派,在發展自己力量的同時,競相宣傳各自的學說,闡述各自觀點,展開辯論,展開爭鳴,因而使佛教界擴大了眼界,活躍了思想。藏傳佛教因而也呈現出了一派生動活潑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弘學,主編.藏傳佛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
[2]黃維忠.佛光西漸—藏傳佛教大趨勢[M].青海人民出版社
[3]藏傳佛教故事[M].四川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仁真(1985- ),四川甘孜州,巴塘縣人。西南民大藏學院10級邏輯班。研究方向:藏傳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