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質疑非著名學者方孔先生 提出的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只有糟粕沒有精華的觀點,筆者對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批判方孔先生的觀點,提出秉承傳統法律文化的優秀成分并剔除其障礙性因素, 傳統法律文化構成了法律發展的歷史前提與宏觀要素,并對當代法律發展所面臨的發展模式提出展望。
關鍵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精華 糟粕 西方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第一頁上寫下了“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其中的第二尤為令人過目不忘:“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認識。”
方孔先生在課堂上一直對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嗤之以鼻,認為只有西方的法律才能孕育出法治文化,不可否認,西方法律已經成為世界不同文明競相學習和借鑒的榜樣,西方法律有其鮮明的特色,其理想和制度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潮流和共識。傳統農業與近代工業的沖突與碰撞,中國的傳統法制受到了沖擊。現在我們之所以傾向于崇洋,是近代我們的文明敗于西方文明,但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應該就此對我們的傳統妄自菲薄,應該客觀地、歷史地、科學地回顧和總結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
一、西風烈與東風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禮”既指具體的禮儀形式,更是抽象的精神原則?!耙粶屎醵Y”:以“禮”作為法的正當性基礎;以“禮”作為法的原則和精神,凡與之相悖的法無效;當法無具體規定,法官可以以“禮”對案件作出裁判。這體現在中國的傳統法文化并不僅僅注重刑罰,更強調對人的善性的弘揚,比如旌表制度。這些制度受到西方啟蒙思想家贊揚的良法美制,頗具仁愛精神。在這種指導思想的背后,反映的是對人的信任和尊重,體現了對正義等美好價值的合理追求。中國的法律系統經過了一個儒家化的過程。法家并不否認或反對社會身份和地位的差別,但法律的標注應該是相對客觀的,因為國之所以治,端在賞罰,一以勸善。一以止奸,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并不因人而異,人人在法律面前必須平等。中國古代法律的結構或模式實際上就是禮與法結合的模式,但是,禮的作用不僅僅是預防犯罪,更為重要的是其肩負著弘揚人的善性的使命,可以說“懲惡揚善”是中國人對法的作用最為精辟的概括。當儒家漸漸掌握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后,法典的編撰也偏向于儒家的觀念,但法律還是需要的,因為治理國家光靠禮是不行的,只是這個法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禮的制約,“禮者法之本,法者禮之用”。對社會關系的調整、規制手段終歸是禮法綱常。“法治”與“法治”的并用,這是中國法律的特點。
方孔先生將西方法律思想神圣化,對中國法律思想則以將問題“標簽化”的態度和粗暴的處理方式,代替對其深入細致、理性全面的研究分析。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把西方法律文化的特點當作優點加以推崇,把中國法律文化的特點當成缺點大加批判,脫離中國法律文化所處的具體歷史環境評頭論足。希望方孔先生能站在中國歷史的角度從虛幻的造物主的高度往下看。方孔先生要了解中國法律的緣起,發生,發展和影響,須從底層的階梯拾級而上,才可見歷史真正的發展走向和動力所在。
二、Ex Oriente Lux(光明來自東方)
矛盾的方孔先生在其著作《實在法原理》中也提到:“法律和政治的實質性進步需要,需要人類思想和精神質的飛躍。要在有著千年積淀的中國土壤上建立一套嶄新的法律和制度,僅僅靠借用西方的實在制度是不可能實現的” 。方孔先生高瞻遠矚看到了有著千年積淀的中國土壤的同時,也承認了西方實在制度的局限性。沒錯,法律并非一種單純的條文體系,或者什么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工具,它應該是活的,物質與精神所并存的系統。對于只把法律當作實現自己利益,保護自己權利的工具的國人來說,并不存在對法律精神上的信仰和傳統,那么如何從本民族的精神出發,尋找一條結合的道路,而不產生排斥,真是非常復雜的一個問題。方孔先生站在講臺上拍桌子蹬腿也無法解決。我們與其羨慕歐陸土壤上結出的法律之樹的茂盛,不如仔細對比分析一下歐陸土壤與我中華土壤有何區別。就像那句古話說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p>
長期以來,我們受絕對工具主義法律價值觀的束縛,法律的確立和變更, 取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法律的適用, 隨政治形勢而變遷;法律制度研究, 以符合立法和實際需要為原則。這種實用主義的法律變革觀,不僅阻礙了法律制度理論的更新和發展, 而且也使法律制度改革缺乏長遠預見。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法律就是為國家而誕生的, 否則法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法律變遷的主要動因源于國家政權的需要, 而非公民權益維護與權利實現的需求。因此,在法律工具主義籠罩下,公民不可能從內心遵從法律,更不可能信仰法律,法律至上理念也不可能形成。
甘陽在清華演講的結尾說的:21世紀最大的問題是要重新去認識中國,而且要在比較當中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我們中國。因為事實上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世界中,西方的影響無所不在。問題只在于很多人自以為了解的很多東西實際是靠不住的,要認識西方和認識中國都是要花大力氣大功夫的。 所以請方孔先生和我們一起花大力氣大工夫去認識西方和認識中國。要在有著千年積淀的中國土壤上建立一套嶄新的法律和制度,僅僅靠借用西方的實在制度是不可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大綱[M].商務印書館,1996.
[2]甘陽.一種傳統的融會與中華文明的復興[J].書城,2005.
[3]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 商務印書館,2010.
[4]哈羅德?J?伯爾曼,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5]哈羅德?J?伯爾曼,賀衛方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6]劉同君.當代中國法律發展的困境與超越——基于路徑依賴視角的考察[J].法學雜志,2010.
[7]劉進田,李少偉.法律文化導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8]方孔.實在法原理———第一法哲學沉思錄[M].上海商務印館,2007.
[9]周軍、李志民.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文化淺析[J].法制與社會,2010.
[10]徐繼強.西方法律十二講[M].重慶出版社,2009.
[11]陳曉楓.中國法律文化研究[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黃璐(1987 - ) ,女,四川大學法學院2010 級訴訟法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2 方孔:四川大學法理學副教授,畢業于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得了該校博士學位。
3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1996版,第1頁。
4懲惡揚善話“旌表”,法制網,2010 第十版, http://www.legaldaily.com.cn
5徐繼強:西方法律十二講[M].重慶出版社2009版,第365頁
6方孔:實在法原理———第一法哲學沉思錄[M].上海商務印館2007年版,第102頁
7陳曉楓: 中國法律文化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15 頁
8甘陽:一種傳統的融會與中華文明的復興[J].書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