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教學實踐性智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條件,影響著教師對教學理念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某種單方上可以說,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其所具有的教學實踐性智慧的多少及其運用情況。因此,實踐性智慧是課堂教學中能否成就師生精彩的關鍵,也是新教師與專家型教師的分水嶺。本文將就如何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性提出一些觀點。
關鍵詞:教學實踐性 教師 提高
教學實踐性智慧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存在于教師的個人經驗之中的、有關教學活動的直覺認識,是教師個人所具有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完美結合。教師實踐性智慧是一種非常具有知識和智慧形態,是教師體驗教學世界、構建教學結果,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瞬時的直覺機智和未加思索的即時性行動品質。它誕生于教師個人實際教學情境這一母體,來源于教師對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體驗、感悟、反思和探討,是教師將感性的、表面化的經驗提升并使其內化的實踐能力,是老師將自己的教學行為與當時當地的課堂教學情境相契合的知識與能力、素質與理念的綜合體現。教師教學實踐性智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條件,影響著教師對教學理念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從某種單方上可以說,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其所具有的教學實踐性智慧的多少及其運用情況。因此,實踐性智慧是課堂教學中能否成就師生精彩的關鍵,也是新教師與專家型教師的分水嶺。有利于教師生成教學實踐性智慧的方法、和途徑是很多的,以下策略對教師教學實踐性智慧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
首先,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
教師教學的實踐性智慧屬于內隱性知識,其形成的過程就是內隱理論的改造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是教師教學實踐性智慧生成的重要沃土,離開了課堂教學實踐,就沒有教師的教學實踐性智慧的生成和發展,更談不上提高了。
實踐出智慧。教師要想獲得教學實踐性智慧,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必須滿腔熱情和充滿激情地關愛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發展與進步,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每一個方面。教師只有在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培養起自己對所從事的教學實踐活動的深厚情感,才能深深地領悟教學活動的本質內涵,并把這種領悟逐步轉化為一種高度的人道主義精神、一種責任感、一種對教學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能形成一種自尊、自信和較為強烈的主體意,促使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出更高標準的要求,并把這種要求作為對生命意義的一種追求。長此以往,就會使自己進入一種專業狀態,不斷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目標,就會在關愛學生的學習、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關心自我教學行為、關注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形式、過程與方法、媒介與手段等每一個方面。這樣,教師就不僅會把教學工作當作一種職業,更把它作為一種事業,一個值得把自己的智慧、情感、精力融入其中的生命過程,就會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會以自己的生命之光啟迪學生的心靈,為學生的學習、成長與進步而不斷改進和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主動加強新的現代教學理念的學習,也就能使自己的教學行為,主動加強新的現代教學理念的學習,也就能使自己的教學實踐性智慧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生成并獲得有效的發展。這是教師獲得并發展自己教學實踐性智慧的基礎和前提。
其次,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化運用與他人合作
教師的教學實踐性智慧雖然具有個體性特點,帶有深厚的個人色彩,都會深深烙上個人鮮明的性格和氣質。這種鮮明的個性特點往往是他們自己不經意地流露出來而他人卻無法模仿的,并且在將來會隨著他們生命的消逝而消失。在教學活動中,與他人合作是教師生成和發展教學實踐的重要有效途徑。這種合作以在同行之間進行。在與他人合作的教學活動中,有利于教師形成教學實踐的形式很多,如:參與集體共同備課、經常觀摩他人的課堂教學并與之研討、接受教學專家的傳幫帶等。
經常觀摩他人的課堂教學并與之研討,也是形成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渠道。對他人的課堂教學進行觀摩與研討,要把他人的課堂教學行為作為重點,要研究他人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動態生成的情景,關注他人是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的。這樣就會促使自己對他人和自我教學行為的關注和改進,從而生成和發展教學實踐性。
再次,要積極參與主題式考研活動
主題式考研活動,是以教師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為軸心、以獲得教學實踐性為根本目的、以課例的分析和研究為載體的有計劃、有指導、有經驗共享的教學研究活動。這種活動首先由教師個人對自己教學中有典型意義和普遍意義的問題進行梳理、加工,形成自己專業成長的課題。在此基礎上,學科考研組集中、整理、形成一定階段教學研究活動的中心問題,即主題。在這種主題的統領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去剖析問題,處理問題,多角度,多層次深入理解。從而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思維得到發展,從而讓學生具有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參與主題考研活動,也不乏為教學實踐的一個有效途徑。
老師對課堂教學行為可以進行反思,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因為老師的思考影響并掌握課堂的所有因素。同時,也可以對他人的教學涉筆成趣逡出客觀、準確的判斷。在自己的課堂中隨時調整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水平。在自己與他人的與補中,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姚蕊.綜合實踐性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
[2]金江熙.教師教育研究能力探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