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諧理念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建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可通過“義利并重”向“互惠有度”、“貴和安人”向“團隊協作”、“修業尚禮”向“誠信守序”融匯轉化,為現代企業文化的建構提供重要的理論資源。
關鍵詞:傳統文化 和諧 企業文化 建構
現代企業文化的建構深受民族文化積淀的深刻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及精粹理念所支撐起的商業倫理及價值觀曾造就了輝煌的企業文明史。但縱觀當前國內企業文化建構,卻陷入了認識及實踐誤區,造成企業道德空心化的惡劣現狀。20世紀末,國外公司治理領域提出了著名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主指單個主體單一行動不能取得最優績效,企業治理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應共同參與治理,走向利益均衡。利益相關者理論本質在于營造“和諧”治理理念,建構更具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具有文化共通性,為面向未來的現代企業文化建構提供了理論資源和價值指導,具有重要的啟發及借鑒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和諧理念及表征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哲學及倫理概念。《廣韻》認為“和,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樂記》記述:“樂者,天地之和也”,以音樂和諧來表征天地和諧;《左傳?昭公二十年》認為“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飲食之和關系到君主的身心健康,進而關乎國家繁榮昌盛。由此看出,和諧在傳統文化中是一種具有本體論意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對內主指主體各部分及要素之間相互協調、適度,形成一種穩固的總體秩序,對外主指主體與主體之間互生互融,相互尊重,服務于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目標。“和諧”的特征表現為“中和”,《中庸》提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認為“和諧”原則應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才能企及最高的價值。但“和諧”內涵又并不完全等于“同”,《國語?鄭語》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反對完全同質,沒有任何差異的“和”,“和而不同”成為“和諧”的總體原則。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和諧”表現為個人自身,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等多層面的統一。首先是個人自身的和諧。首先表現為個人自身的境界追求,儒道思想都重視個人身心的協調,儒家主張以平和、堅韌的心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以個體道德修為為基點,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追求無為而無不為的恬淡境界,但亦主張將個人的追求統一到“道”中,將個人與道保持一致,從而實現其認為的真正和諧社會。其次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傳統儒家思想講究倫理等級秩序,認為個體按照在社會及宗族、家庭秩序中的位置,克己復禮,服從各種道德規范才能較好的調節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的和諧,而道家則追求淡泊名利,回歸赤子之心,達到所謂“少私寡欲”、“見素抱樸”的“真人”境界,從而實現“舉世謄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己矣”的境界;再次是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儒家強調“信”、“睦”,即人與社會之間必須要以誠信為基礎,有信才能實現社會和諧,而社會和睦亦是政通人和的根本要求,應“以善和人”,按照倫理法則追求整個社會風氣的和諧;而道家則認為個人及君王的“無為”才能達到“無不為”的治國目的,只要百姓“自化”、“自政”、“自樸”,社會就可達到治國安民的效果。
二、企業文化和諧指向的重要意義及理論啟示
和諧企業文化指“以和諧思想為核心,融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習俗風尚、行為規范、制度機制于一體的企業文化形態” [1]。和諧理念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指導思想,是企業可持續發展,保持核心競爭力的保障,亦是建設和諧企業,進而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可以說其對企業生存和發展具有根本性意義。首先,企業文化和諧指向是實現企業和諧的思想保障,亦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路徑。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和諧理念能對內營造尊重、融洽的工作氛圍,以人為本維護員工權益,增強員工認同感和價值感,促成企業與員工的思想、行為的高度統一;對外則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與競爭者及消費者建立互信的良性溝通,贏得企業聲譽,形成具有較深行業內涵及價值理念的企業文化形象,從而獲取社會資本,提高社會認同度,贏得企業績效和生存能力;其次,企業文化的和諧指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社會基礎。和諧企業文化能使企業確立起社會責任感,充分尊重消費者、競爭者及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觀,遵從社會的有關政策,肩負起對員工的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承諾和行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形成文明風尚的生長點;和諧理念亦能使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社會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為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貢獻出重要力量。此外,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之意亦包括實現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人類消耗自然資源轉化為社會發展必需品的重要方式,是工業化發展的生產載體和動力機制,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提高,企業所產生的消耗和污染已帶來嚴峻的環境問題,由此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理念能切實指導企業建立起為環境負責的理念和機制,將自然環境的有效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內化為企業的實際行動,承擔起維護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三、傳統和諧理念的融通轉化與現代企業文化建構
企業文化的和諧指向對企業生存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諧理念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及啟示意義,其與現代企業文化和諧的追求一脈相承,激活其蘊含的歷史經驗及道德智慧能有有效地為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服務。可以說,作為寶貴的傳統精神資源,將其融通轉化為現代文化及精神資源,對于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建設當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體系,皆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一)“義利并重”向“互惠有度”轉化和過渡
盡管傳統文化義利觀重義輕利,認為“君子尚義、小人尚利”,但其并不是極端的否則利益的重要性,而是講究“取之有道”,亦即《禮記》中所認為的“聚人曰財,理財曰義,義者利之和也”。傳統文化的和諧理念要求以“利和”的原則來批駁見利忘義的思想及其行為,反對為謀取利益最大化而不顧社會責任及道德的極端本位思想,啟示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應樹立“互惠互利”、“合理有度”的義利觀。對外應建立其和諧的競爭關系,按照規范有序、互惠互利的原則使企業爭而不亂,爭而不傷,使整個企業經濟與文化環境充滿活力,健康有序發展;對內建立和諧的企業文化就要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而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關鍵是利益的分配與調整。[2]應樹立起“企業是利益相關者共同契約”的理念,以人為本,尊重人、重視人,充分考慮到員工的切身利益,而不是只以榨取員工的剩余價值為目的。
(二)“貴和安人”向“團隊協作”轉化和延伸
傳統文化注重“以和為貴”,認為只有愛人才能達到恒愛的境界,由此延伸到個人修為上是遵循注重仁義禮智信的行為規范,認為個人在不同的社會地位中遵循“和”的原則就能達成和諧、穩定的整體秩序,而這一思想也是現代企業文化建構的重要方面,主指群體合作共贏的重要意義,企業應注重團隊協作精神,使內部結構各部分之間和諧運轉,從而消除或緩和企業各組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同心協作為實現企業的良好績效而共同努力;而在團隊協作中,不僅要加強協調,溝通,亦應完善領導藝術,“修己以安人”,通過領導者的道德、品行及人格魅力進行言傳身教,發揮表率和感召作用,以信任換取信任,以尊重和交流營造和諧的企業生態,從而影響團隊其他人的行為規范,提升團隊的整體凝聚力和向心力,將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能力和企業績效。
(三)“修業尚禮”向“誠信守序”轉化和承續
在傳統文化中,“進德”為修業之本,是個人得以在社會立足的根基和基本原則,《禮記?王制》曰:“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布錦精粗不中度,不粥于市”,即認為商品貨物如果是劣等的,不會拿到集市上去交易,這種誠信觀念是中國傳統社會時期商業經濟倫理的重要經營原則,而這種誠信觀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相通性,企業如果對消費者進行各種欺詐活動,則很快失去“信用“這一立業之本,嚴重損害其社會及市場形象,從而使企業走向覆亡;同時傳統文化的和諧理念亦推崇“尚禮”,并將這一觀念延伸至商業交易行為,認為只有在統一的規范調節和制約下才能推進正常的社會秩序,而這一觀念亦為現代企業的運行所不可或缺,從“尚禮”承續為“守序”意味著企業應在生產及經營過程中嚴格遵守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形成規范意識和良性競爭,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秩序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姬德成.建設和諧企業文化 增強核心競爭力[J],工會論壇,2011第3期,93頁
[2]洪馳,申丹虹.論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與企業文化建設[J].中北大學學報,2008第24卷,15頁
作者簡介:朱榮棋,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企業物流管理;譚家斌,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市場營銷;梁貴良,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企業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