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述了當前學生上網時的負面影響給學生帶來的傷害,從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建議和意見,從而提出使網絡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關鍵字:道德觀念 身心健康 心理疏導 社會實踐網絡道德 監控與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時代已經來臨。據統計,目前我國各類網站已有15000多個,網民近2000萬,其中,學生占上網總人數的20%。那么,學生上網又是做什么呢?2000年4月1日《北京青年報》在《中學生網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調查表明,中學生上網60.7%的人數在玩游戲,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0.1%的人關注影視文藝動態,27.9%的人關注體壇動態,27.5%的人看新聞,24.3%的發E-mail,18.6%的人選擇軟件,5.7%的關注衛生保健信息??梢姡壳爸袑W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游戲、娛樂和交友。而且,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負面影響
思想道德觀念取向的影響。網絡上海量的信息給上網的學生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但是網絡上海量的信息夾雜著負面不良的信息,特別是現在浮躁的社會,網絡上充斥著色情、暴力、消極的圖片語言。在各種信息、觀點自由表達的網絡上,個人主義、利已主義和實用主義等西方價值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洶涌而來,有些信息甚至是被動的讓學生接受。那些思想還不太成熟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還不能夠抵制這些誘惑的侵蝕。大量的接受這類信息,肯定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取向改變,使他們逐漸被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同化,并對中華幾千年的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產生懷疑,進而改變了傳統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據網絡數據調查顯示,上網的中專學生當中,有超過八成學生被動訪問過色情網站。我國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幾乎全部觀看過淫穢影碟或訪問過色情網站,青少年的性犯罪手段和暴力犯罪也大多來自網絡。
制約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使他們更孤僻,更加以自我為中心。中專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時期,思維活躍,心理更加敏感,他們希望能獲得與成年人同等的交流機會。然而,世俗的眼光,學習的壓力又讓他們失去了本應該有的機會,而網絡正好給他們提供交友的空間。這種交友是以網絡為媒介,以文字和圖片及視頻為載體,虛擬化的交流角色為主體的交友方式,具有間接、虛擬、平等、自由的特點。這種特點使得中專生可以在網上宣泄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扮演一個滿意的角色,真實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過上網制造出的虛擬來彌補。而且網上交流是虛擬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選擇交流對象。正是中專生內心渴望的一種交往方式,極具誘惑力。中專生的性格尚未成型,長期癡與迷網上交友,由于其控制力和辨別是非能力的薄弱,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們與真實世界的交往能力,從而導致形成心理疾病,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差距,讓他們感到我所是從,從而患上了“網癮”的疾病。心理學家說:他是患了一種“自閉癥”,因為網絡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種錯覺,似乎可以不再關心現實生活的冷暖、得失。
二、防范措施
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上網功能。網上學習的優勢是很明顯的,如果能夠正確對待,就能夠變不利為有利,那些對學業重負下的中專生具有極大吸引力的負面信息盡可能弱化。利用相關軟件攔截不理的信息,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網絡上正面的信息上。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上網會對人的心理產生障礙而禁止或阻止學生上網。相反,應積極讓已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學生上網。通過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改變學生對網絡功能的負面認識。第一,應在學生上網前就向學生明白不良的上網習慣能導致心理障礙的信息,就像戒毒宣傳一樣,讓學生從一開就知道那些對自己有利,那些對自己有害,不去嘗試不利的第一次。第二,對已患上網癮的中專生要及時進行矯治。適當控制他們的上網時間,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友、學習、娛樂當中,讓他們從其中體會成功和快樂。
提高中專生的是非辨別能力。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利用班會課和社團組織增強其政治敏感力和鑒別力,樹立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正義感。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價值觀和腐朽生活方式、黃色信息面前,能夠自覺地抵制誘惑。
鼓勵中專生多參加社會實踐的力度。首先,多讓學生參與各種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面對各種道德問題時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力和道德行為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其次,特別是對正在學專業技能的中專生,要加強中專生在企業進行技能實踐的機會。再次是加強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在計算機前,明確學習實踐的目的,讓其循序漸進,體驗成功。
對學生進行的網絡道德教育。目前還沒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規范來約束上網行為。雖然世界各國已經開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美國華盛頓有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了“電腦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網絡倫理聲明中,指出了6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中國也逐漸規范了很多上網行為和法律法規條文,正在逐步精華網絡環境,還一個干凈的網絡給學生。但是,當前,我們應該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加強學生的上網道德規范教育,使他們從一開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規范行事,才能從學生自身做起,自覺維護網絡環境,對污濁的信息給予抵制。
利用各種防火墻和軟件對網絡信息的監控與管理,擴大網絡警察的執行力。面對網絡上良莠摻雜的信息,只有建立有效地的監控機制,可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頭,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別是公安網絡監管技術部門,應承擔起保護中專生的重大責任。
網絡對學習成績不太好,行為習慣更不好的中專生來講,即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老師和學校只有因勢利導,充分發揮網絡的正面作用,主動積極地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拓展知識,讓其能夠在網絡中找到真正屬于學生應有的價值,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中專生才能給中華民族帶來希望!
參考文獻:
[1]魏益孝.初探中學生迷戀網絡的負面影響和防范措施[J].學園2010.2
[2]陳才兵 等.網絡對學生的影響及防范措施[J].江西化工.2010.3
[3]劉康明淺談網絡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和防范措施[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07.4
[4]肖博潭.中學生網絡成癮及矯正的質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