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生在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對如何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認識不明確,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畏懼,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是搞好語文教學的關鍵。
一、精心預設,為生成作準備
(一)摒棄花哨,統籌安排
一味追求“時髦式”教學,不是新課改追求的課堂教學。一篇課文怎樣教,才能提高效率?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方法,它要因教材而異,因學生而異,只有認真地研讀具體文本,設計出符合語文學科基本規律,學生認知基本規律的教學方案,才可能提高課堂效率。
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學方案的設計是極為重要。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一份好的教學設計實施于課堂教學時,可以使學生枯燥無味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只有在上課前,認真研讀文本,想方設法,反復推敲,大膽創新地設計,才可能在課堂上省時省力完成教學任務。
(二)刪繁就簡,有的放矢
如在教學孫犁的《蘆花蕩》一課時,我單刀直入,緊扣“老頭子”的三“不怕”,讓學生以特寫鏡頭式地看到他的好愛面子,過分自信的性格特征。《偉大的悲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由于篇幅思想內涵較深,很容易弄得拖沓。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文眼”——“悲”和“偉大”,悲劇的故事為什么蘊含“偉大”的話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從不同方面深入研究,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
當然有的知識點思維價值和情感價值比較豐富,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據知識的不同特點來整合思路。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聚焦一點,以小見大,讓“一滴水珠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切莫本末倒置,更不能“緣木求魚”,喪失語文的本真。正是由于教學設計的簡約,提煉教學主線,教師才能拋開束縛,突出文章的重點,這正是所謂的“深入淺出、以少勝多”。“沒有刪繁就簡三秋樹,哪有標新立異二月花”。整個教學活動,只有通過這樣的精心設計,追求課堂教學的簡約,才有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前提。
(三)定位明確,緊扣學科
要揚棄一些關于“非語文”的東西,把多維深刻的語文內容呈現給學生,真正做到“語文姓語”,不要以為“語文課堂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警惕語文教學“種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園”!
比如《奇妙的克隆》不能把目光著眼于何為“克隆”以及它的發展史,否則就成了生物課了;《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也千萬不能專注于探究恐龍如何滅絕的原因。教學中盡量排除一些形式的、無休止的、不必要的、閑散的東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課堂教學內容的恰當性并使它得到最優化地突出。
二、優化課堂,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引入“活水”,畫龍點睛
古人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活”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必要保證。比如在上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文中充斥著“我”父母的拜金主義,不說小小年紀的“我”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因落魄而無顏返家的于勒卻被兄嫂當作瘟疫一樣避開是很凄慘的。于是我在最后總結時特意引來“活水”——歌曲《我想有個家》來作為背景音樂,從而營造一個這樣的氣氛:渴望家的溫暖,渴望父母兄嫂之間的親情,渴望人與人之間的真愛!整個情境讓學生得到充分體驗的同時,也讓他們唏噓不已。如此情境,學生理解文意擋也擋不住,對拜金主義自私和冷酷,讓親骨肉變成陌路人的悲慘現實理解得更加深刻,這樣無疑就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善于點撥,柳暗花明
必要的點撥猶如指路明燈,比如文字表達的異常處,就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魯迅先生在《百草園》中有一個看似很明顯的矛盾:“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確鑿”應怎樣理解?它們是怎樣統一起來的?“似乎”表模糊,而“確鑿”則十分肯定,是他記不清了,還是記得很清楚呢?這大文豪怎么回事?這樣一來給學生設了一個很大的懸念,更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來探求所以然了。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這就點燃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年輕的心靈里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
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不完全等同于花最少的時間馬上就能看到取得了最大效果。有時著眼的是隱性的,并不是學生單單從課堂中的45分鐘就能體現得出來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是一種面向生活的延伸,是一種關注全面發展的教學。我認為這才是最有效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