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貴州省思南縣少數民族地區貧困情況的調查,分析了該縣少數民族貧困的深層次原因,并抓住了少數民族貧困所存在的內因和外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思南縣 少數民族 貧困原因 對策
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民族地區的共同團結和繁榮發展是以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作為基礎的。而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腳點也在農村,搞好農村工作,關鍵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就思南縣而言,沒有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小康,就不會有整個思南縣的小康,更談不上全面建設該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少數民族落后地區認識貧困、擺脫貧困,逐步走向富裕是當前解決改縣“三農”問題、加速該縣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基于上述考慮,我深入到該縣少數民族村寨,對少數民族聚居區貧困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思南縣少數民族貧困情況綜述
(一)思南縣地理、民族概況
思南縣位于貴州省東部,屬銅仁地區所轄,位于銅仁西部,烏江流域中心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7°52′-108°28′,北緯27°32′-28°10′。周邊分別與印江縣、石阡縣、鳳岡縣和德江縣接壤。326國道從縣境北西附近經過,303省道從縣城穿過,西接326國道,東至印江縣,也是遵義至銅仁的主要交通干線。縣境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地帶的北部邊緣,屬于武陵山脈腹地。全縣地域面積達2230.5平方公里,轄13個鎮,14個民族鄉,總人口約68萬,是一個漢、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8個民族聚居的地方。縣內民族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這樣的特點有效的促進了各民族間融合與團結協作。民族融合性大大提高,為該縣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二)思南縣少數民族貧困現狀概述
一是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基數仍比較大。2010年末在調查的14個少數民族鄉中貧困總人口仍高達47133人,其中當年因災害因病痛返貧人口也高達15928人。貧困民族多為主體少數民族土家族和苗族。
二是少數民族人口素質仍較低,具體表現在所調查的各民族鄉中總計的勞動力文盲、半文盲數量大,總計為14708人。總的來看,從事農業的人口數居多,向外輸出的勞動力數量不多,質量也不高,占勞動力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狀況雖較以往已經有較大提高,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通廣播電視節目,但是電話和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完善,絕大多數民族村寨都不是自來水受益村。所調查的民族村寨都沒有通油路,民族地區村寨交通條件仍有待改善。
四是民族地區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雖成逐年遞增的趨勢,但總的來說也都只在2400元左右,收入水平仍處于偏低的狀態。就居住條件而言,民族地區居住簡易住房的戶數有4694戶,人居環境總體水平仍比較差。
二、思南縣少數民族貧困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其內因和外因促成,就該縣民族地區的貧困現狀來說,內因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具體表現在:
第一是思想觀念比較落后。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貧困群體中,有相當一些群眾的思想意識、價值觀仍處于一種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狀態中,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在體現價值觀念的道德、貧富、得失等方面,仍帶有濃重的封建色彩和小農意識,且根深蒂固。其表現為:農業基礎條件差,農業管理仍存在粗放經營、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現象;不能積極挖掘自身潛能,因地制宜改造農田,而是老守田園,得過且過;不積極尋找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而是怕字當頭,投入怕賠本,外出打工怕不給錢,沒有發展的意識和沖動,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人在十分困難的經濟條件下還熱衷于吃喝玩耍,婚喪嫁娶講排場、擺闊氣;人口出生率仍較高,一般家庭都有3至4個子女,造成家庭經濟負擔沉重。
第二是低層文化心理突出。從調查走訪中我了解到,有些少數民族群眾的思想意識仍停留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思維模式上,難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會文明。如對科學種養殖等現代生產經營技術心存疑慮,很容易滿足于現狀,缺乏發展斗志。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于各級政府加大扶貧投入以及社會各方面在財力物力上的救濟和幫助,在客觀上助長了一部分人坐享其成、得過且過的懶惰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奮發圖強、窮則思變的意志和能力。
從外部原因來分析:生存環境惡劣仍是導致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的外部客觀因素。由于地處山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后的基礎條件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該縣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質較差、基礎條件落后、生態環境惡劣等特點。特別是今年大半年來氣候干旱,降雨量非常少,根本無法滿足農作物自然生長的需求,這更加劇了少數民族山區的貧困。
三、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對策及建議思考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就該縣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的實際情況來說,筆者認為首先應著力增強其主觀能動性,扶貧先扶“志”。要從轉變思想、更新觀念上下功夫,徹底轉變與新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各種陳腐觀念。要切實加強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教育和引導,采取多種形式,深入淺出、不厭其煩地開展思想教育活動,著力培養廣大少數民族群眾自力、自強、艱苦創業的精神,堅決改變等、靠、要的懦夫懶漢作風,真正使黨和政府的扶貧方略變為廣大少數民族貧困群體的自覺行動,真正實現思維共振、上下同心。
其次,我們要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其“造血”功能。應繼續實行傾斜政策,尤其要在投資、信貸及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供應上,繼續予以優先、優惠的特殊照顧。對于確實難以維持正常生產、生活的特困戶可給與適應幫助和救濟,必要時納入農村低保對象。給貧困地區“輸血”是必要的,但“輸血”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其“造血”功能,使之盡快贏得脫貧與致富的主動權。
再次,我們應以拉動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發展為主攻方向,全面擴大開放、招商引資。一方面,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將該縣自然觀光旅游與民族地區多彩的民間文化結合起來,構建和打造該縣“中國花燈之鄉”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品牌,讓該縣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厚重的人文歷史文化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助推器;另一方面,該縣少數民族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宜林也宜種植各種特色經濟作物,如金銀花,烤煙等等。但是,由于受資金、技術、人才、交通等因素的制約,其潛在優勢難以得到有效發揮,這就必須要在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前提下,把著重點放在“借雞下蛋”的方略上來,要通過招商引資,把潛在優勢變為現實優勢、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通過招大商、促大業全力打造民族經濟的新亮點。
第四,將農業產業實用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擺到重要位置。應當把科學培訓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脫貧致富、提高少數民族群眾文化科學素質的一項最有效的途徑,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實,使科學培訓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逐步擴大科學種養殖技術在貧困群體中的普及率。
第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切實加強對少數民族聚居區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特別是民宗部門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將黨的民族政策、惠民政策宣傳、落實到民族聚居區,做好政策扶持工作。
第六,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善相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條件。民宗部門在申請中央、省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為民族地區修水池、修公路,助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應該協調政府、民間各方力面量共同改善少數民族生存環境。
總之,我們應激發各民族人民發展的斗志,群策群力致力于發展民族經濟,促進各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
參考文獻:
[1]《民族地區貧困現狀的調研報告》.引自:『科大學子之家』『http://www.hnust.com』
原文地址:http://www.hnust.com/gzzj/HTML/20090505074752_79691.html.
[2]郭咸彤:《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思考》自:《思想戰線》200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