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場文化是當代中國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為核心的特點就是公開性、社會性和群眾廣泛的參與性。廣場文化的勃興離不開社會群眾的集體參與,本文采用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就群眾文化工作中廣場文化與社會群體參與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關鍵詞:廣場文化 群眾文化 社會參與
所謂的“廣場文化”學術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屬于群眾文化和公益性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廣場、公園、綠地等公共的活動場所舉辦的用來為大眾提供精神文化娛樂活動的文化形態。從廣場文化的構成來說,它包括文化活動的載體——開放性的廣場,文化活動的主體:廣泛的大眾,廣場文化的內容:各類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動。
一、廣場文化的本質特征
文化分為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有社會性、商品性的兩個層面屬性,文化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是經濟基礎的一種表現。廣場文化則屬于通俗的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首先,廣場文化的參與主體是普通的社會大眾,它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以及群眾文化收益的主體這兩個部分。在封建社會,文化往往屬于權貴階層所享有,普通勞動大眾很難有文化參與或文化資源共享的現象;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文化圈層是屬于意識形態的和精英階層的,那個時候,中國的教育還不夠普及,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新中國老一輩藝術家們創作了許多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如反映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影片、舞臺劇等,通過下鄉演出等方式一方面對大眾進行教育,另一方面為大眾提供娛樂,至此,大眾雖然進入了中國的文化圈層,但并沒有成為文化的主體。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大眾的文化素養不斷的提升,大眾參與文化的能力越來越強,就使得普通的大眾也開始逐步成為文化活動參與的主體——他們是很多文化活動的創辦者,也是文化活動的受益者,廣場文化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
其次,廣場文化是帶有公益性的,開放性的群眾文化。在工業社會以及后工業社會,文化經常被當做一種產品來為經營者創造經濟收益,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方面文化是被批量、機械化復制的,另一方面,被批量的生產和復制的文化產品最為直接和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創造經濟利益;因此,大眾成為文化生產的最終消費者,不僅要支付生產文化產品的成本,還要支付文化產品經營者的利潤。然而廣場文化,它往往通過政府、街道、行業協會、民間的組織或俱樂部舉辦,甚至有的時候是大眾自發舉辦,主要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盈利,而從根本上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了豐富社會的文化風氣,助推社會文明進步及和諧發展。
第三,廣場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撐,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文化活動的場所、大量的社會群眾、豐富多彩的文化項目,必要的用于組織各類活動的文化設施;基于此,廣場文化往往都是在城市中或者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鄉鎮或者鄉村。這是因為,這些地區的發展為廣場文化的勃興提供了長足發展和持續舉辦的物質基礎,生活在這些地方的群眾往往有很強的提升自己文化修養和參與文化活動的意愿,同時,文化活動具有娛樂和休閑的功能,也為緊張生活、工作中的大眾提供了一個休閑和娛樂的去處。
得益于這三個特征,廣場文化是典型的以大眾為主體的,滿足大眾根本文化利益需求的、開放性、公益性和參與性的活動。
二、廣場文化中的群體參與
大眾文化工作要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針和政策,充分調動群眾的力量,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才能保證群眾文化事業有源源不斷的活力。文化是大眾的,才會擁有可供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大眾要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才能確保文化本身的魅力能夠真正惠及社會。由此,廣場文化應運而生,以公開的姿態向整個社會開放,為大眾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方式,正是文化能夠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必要保障。
首先,廣場文化活動中大眾群體的參與是保持其能夠持續舉辦的重要因素,也是廣場文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發展思路的重要體現。因此,建設群眾文化離不開大眾的參與,離不開大眾對文化事業的支持。對于廣場文化說動來說,要充分整合資源,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一方面為大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另一方面又鼓勵大眾發揮群眾的創造力量,為廣場文化的發展出謀獻策,以保障、提供持續舉辦的活力。
其次,文化反映的是一個城市、地區的風格和特色,是城市的一張亮麗的名片,它體現出的是志愿者的奉獻精神,勞動大眾熱愛生活、健康環保的人文理念。政府扶植文化產業,為人民群眾生活服務的基本態度等等。廣場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人是一切文化活動的核心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廣場文化活動,可以增強人心的凝聚力,增強大眾群體對城市、對集體的認同感,增進社會的和諧和文明進步。
第三,廣場文化中的群眾包括了很多個層面:從參與的意愿角度來說,這里的群眾既有自發的又有有組織的;從專業化的程度來說,廣場文化的群眾有專業的也有業余的;從文化活動的分工來說,廣場文化的群眾既有表演者,也有觀看者。正是這樣豐富多彩、復雜多樣的群眾,才為不同類型、不同表現形態的文化活動提供了發展的可能。
三、廣場文化中的助推力量
前文已經有所論證,廣場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大眾的參與,但僅有大眾的參與是不夠的,一個能夠持續發展和運作的廣場文化,除了樹立地方特色品牌,必須還有許多其他的力量來支撐和推動。其中包括活動的倡導者、組織者,活動的宣傳者、鼓吹者,活動的支持方和贊助方等。
首先,從政府及相關附屬職能機構來說,要積極的鼓勵和支持廣場文化活動的舉辦,盡量給予政策、資金上的支持以及方向上的指導,甚至有必要的時候,通過政府的管理者角色,整合社會資源,為廣場文化的舉辦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從社會宣傳動員的角度來說,大眾媒體具有社會動員、宣傳信息、激勵受眾行為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因此,廣場文化活動要充分的發揮大眾媒體的力量,做好活動的宣傳,鼓勵讓更多的大眾能夠參與其中,助推文化活動能夠持久、長期的舉辦下去。
第三,活動的舉辦不一定所有的經費都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可以通過社會上的其他渠道來獲得,比如通過活動期間的廣告贊助、廣場的冠名或社會募捐等,向社會上的一些企業、公司收取一定的廣告費用,這些費用可以用來維系日常的開支,擴大活動的規模。
第四,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吸引優秀的志愿者加入其中,實現為廣場活動“造血”的目的。這些資源可以通過社會上一些行業組織,如舞蹈協會、藝術家協會等,以及各類大專院校或各大企業,通過聯合舉辦,主辦或者承辦的方式,鼓勵他們加入其中,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也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