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序公正是刑事司法所應具有的內在品質,是現代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 沉默權對程序公正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價值,它有利于實現刑事訴訟程序的均衡對抗,實現對人權的保護。我國目前在沉默權問題上還存在爭議,本文試就刑事沉默權及其在我國的適用問題作一些粗淺的分析。
關鍵詞:程序正義 沉默權 保障
所謂“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訊問或出庭受審時,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權利。該權利來源于不被強迫自證有罪的特權。沉默權不是一項孤立的權利,而是與偵查、起訴、辯護和審判密切相關的一系列規則所體現出來的權利,這些規則構成了刑事程序中比較全面地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完整制度,從而體現了程序正義的要求。
一、沉默權制度與程序正義
程序正義,又被稱為形式正義、訴訟正義。程序正義作為一種法律價值,是從倫理方面對裁判者與被裁判者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做出調整和規范,其基本要求體現在對裁判者權力制約和對被裁判者程序性權利的保障方面。沉默權的確立,充分維護了程序的人道性,進而維護了程序正義。這是沉默權實質內涵所賦予這一權利的基本的首要的訴訟價值。具體表現為以下兩方面:首先,沉默權實質內涵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就案件事實做出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的陳述”意志來決定是否協助司法機關的調查以確定自己有罪。也就是說,沉默權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了在其面對刑事指控時可以自由地做出某種選擇。體現了程序正義的一個方面。其次,沉默權的整個實質內涵表明,沉默權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不但不把沉默權看作僅為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根據和手段,反而可以切身感受到自身在被追溯的過程中的確受到了公正對待,從而在即時裁判結果可能對其不利的情況下,仍然自愿地接受該裁判的約束。而這恰恰正是訴訟程序正義獨立價值的內容之一。
二、沉默權制度在中國的現狀
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是否確認或默認了這個原則也是極具有爭議的。在《刑事訴訟法》中主要有兩個條文與這個爭議有聯系。《刑事訴訟法》第43條關于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的規定和《刑事訴訟法》第93條關于要求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如實回答的規定。如果單從第43條的規定似乎可以推出,任何人不被強迫提供信息的權利是被法律保障的。第93條比較明確地要求犯罪嫌疑人回答問題,而且這種回答不可以說謊,而是要“如實”回答。司法實際部門有一種觀點認為第93條最后依據話“對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體現了沉默權的原則,但應注意到這個法律規定的關鍵在于誰決定所提的問題是否“與本案有關”。如按照沉默權的理論,通常應當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決定所提問題是否屬于與案件有關,但是實際情況是幾乎全部由偵查人員決定,這樣看來法律對這種特殊問題拒絕回答的規定就沒有意義了。結合對第93條的分析在看第43條的禁止強迫非法取證的規定,我們會看到立法精神的不一致,從而得出我國目前還未從立法上確立沉默權制度。
三、沉默權制度在我國的確立
(一)影響我國確立沉默權的相關因素
1、獲取其他證據的技術手段落后對沉默權的影響
要求沉默權制度緩行的學者們較為普遍的理由是我國目前刑偵資源不足,獲取其他證據的技術手段落后且成本較高,口供在我國目前的案件偵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沉默權的確立要求大多數的案件可以不依賴于被告人的口供而定案,在目前的司法條件下只能增加破案的難度,導致破案率下降。沉默權的確立固然會給刑事偵查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它可以激發偵查人員調查證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迫使其放棄嚴重依賴口供的傳統做法,并且促使偵查部門全面改善偵查條件,更新偵查設備,使偵查能力與新時期犯罪的復雜程度相適應。
2、“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刑事政策對沉默權的影響
我國刑事司法上長期實行“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政策,在實踐中將拒不供述、保持沉默的行為視為“抗拒”,并予以嚴懲,這顯然違背了沉默權所要求的不得因被追訴人保持沉默而予以不利推論或者懲罰的基本要求。確立沉默權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論是保持沉默還是開口陳述,只要是他自主、自愿,都是在行使沉默權。可見通過刑事政策、具體制度的引導,被追訴人也可以更傾向于開口陳述,而且會增加口供的效度。因為,沉默權的確立意味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旦放棄了沉默權,其口供就成為直接有效證據,他們抗辯司法機關對其指控的行為也就因此失去了法律效力,這便從制度上遏制了較為普遍的翻供現象,從而在客觀上幫助了真實口供的及時獲得。從這層意義上,沉默權體現出了和坦白相同的訴訟價值效益。
(二)在我國建立沉默權制度應采取的措施
首先,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不被強迫自證其罪規則和沉默權,禁止不利推斷,取消“如實供述”義務。應明確廢除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3條關于犯罪嫌疑人須“如實回答”偵查人員訊問的規定。
其次,建立權利告知規則。我們可以在刑事訴訟法中增加 “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告知被告人有沉默的權利,并將該告知記明筆錄”的規定,以此來保障被告人沉默權的實施。
第三,適當借鑒“辯訴交易”制度,建立鼓勵被告人積極供述的制度。美國的辯訴交易制度的重要前提是被告人自愿選擇、明知選擇的法律后果且明智地做出選擇,通過對被告人程序主體地位的肯定,在其認罪的情況下免除一系列的訴訟程序,并獲得較輕的處罰。通過辯訴交易,一方面可以盡快結案,降低訴訟成本,節約司法資源;另一方面,可以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盡早結束羈押的不穩定狀態并被判處較少的刑罰,盡快擺脫訟累。
參考文獻:
[1]陳衛東.程序正義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