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長期以來,由于高考壓力使得語文教學只重功利,沒有靈魂,使得大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現在我們實行素質教育,改革語文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增強語文課的吸引力,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閱讀;人情味;多媒體;語文活動
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入,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實施幾年來,很多方面都隨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本文立足于新課程下高中語文教學的探索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是教學民主的重要體現。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使學生消除對權威和失敗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參與、思考、交流的良好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講錯,沒有關系;他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他不認同教師,不會受批評;他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當他學習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他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迫切地想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僅班級管理依靠民主,討論問題發揚民主,就連每節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跟學生共同商量。
二、課前課后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
在教學中適時開展一些開放、多彩、活潑的語文活動,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凸現,才華得以展示,使之獲得強烈的成功體驗。課前課后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如5分鐘演講、成語接龍、名句欣賞、即興發言、佳作鑒賞、讀書心得交流、口頭作文比賽、語文知識競賽、詩文片段背誦比賽、名人偉人介紹、學做主持人、小品表演等等。教師可根據教學及學生需要,在不同階段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語文活動應以語文教學為中心,用它鮮活色彩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之為教學服務,在激發學生興趣、展現個性特長的同時,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例如,以課本《我與地壇》為主線,滲透母愛教育,課后開展“獻給母親一句話“的即興演講賽,學生心靈受到震撼,更加懂得母愛偉大。活動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需要安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志趣自主選擇、自行設計、自覺參與。
三、讓高中語文課堂更具“人情味”
高中新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展不同見解。”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自覺地發展自己人性的成份,發展自己心靈深處真善美的成份。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種層次,低層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層次的有親情、友情和愛情等情感的需要;最高層次是追求文明、進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高層次需要才是源自學生內心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要著重發展學生心靈中那部分需要,使其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確實是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
四、加強閱讀,積累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和重新審視閱讀教學的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使學生從閱讀中真正感受到語文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從而發揮出閱讀的巨大作用。高中語文課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質優美,情文并茂,鼓勵學生讀背這些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閱讀是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能有效地激發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高中學生閱讀時,其實就是以自身的主觀情感介入文本,面對主觀的言語作品,帶著自己的經驗進入這一主觀世界,對其主觀價值作出自己主觀的回答,或肯定或否定,或者提出別種意圖。如在教杜甫的《兵車行》時,主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吟詠中體會詩歌沉郁頓挫的特點和想象官吏到處捕人,一家老小生離死別、哭聲振野的圖景。
五、讓多媒體為高中語文爭光添彩
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及獨有的系統功能。教學中與語文整合,可使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打破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能夠使我們的教學工作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授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之前,先放了一段楊善樂作曲的小提琴曲《夏夜》進行情境教學,因為《夏夜》描寫的湖光月影、睡蓮垂柳以及小橋流水的那種寧靜,安祥的自然美,正與《荷塘月色》中所描繪營造的那種情景相吻合、相協調。在此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再作配樂朗誦,這樣一下子便把學生帶進那種氛圍當中,產生一種如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課文。
總之,具體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性的語文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項重要舉措。它需要教師的耐心細致和高度責任感,讓學生活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以實現學習主體各方面素質和諧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京海.成功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溝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