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缺乏主動性,總是以一種畏難情緒對待文言文。面對這一現狀,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去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投入到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所以營造熱烈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這樣不僅會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思維活動也將處于最佳狀態,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都會得到極為充分的激發。
那么,如何營造熱烈的學習氛圍,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呢?我進行了以下的探索。
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導語。導語的設計多種多樣,可以是故事式,可以是問題式,可以是贊美式,還可以是背景式等。它直接關系著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文言文這種相對枯燥的文章教學,更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比如教學 《幼時記趣》,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同學們,你們認為人的一生中什么時候是最快樂的?(學生齊聲說:“童年”。)現在讓我們隨著羅大佑的歌聲一起重溫一下那幸福快樂的時光。(放動畫歌曲《童年》)下面請同學們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學生開始說。)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希冀。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帶給我們的一篇追憶他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幼時記趣》。這一導語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在音樂中放飛自己的思維,而且讓學生用一句很美的話來說童年,培養了學生的說的能力。教師在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沉浸在美好童年的回憶中時,引入課文學習,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興趣進入文本。但是導語的設計也必須防止一種錯誤的傾向,那就是因追求趣味而不著邊際地大談奇聞異事,使學生的興奮點只停留在導語上,從而沖淡課文教學內容,那只能是“誤導”。
其次,教師要引進競爭機制。學生好勝心強、喜歡表現自己。教師抓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的欲望,可以組織一系列競賽活動,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如開展配樂朗讀競賽、抽背競賽、文言文知識競賽、把課文改成故事競賽、簡單的辯論競賽、對課文知識檢測的競賽等,并給予一定形式的獎勵。發動全班學生參與,積極投入學習之中,增強了學習的凝聚力,以先進帶動后進,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可讓學生在競賽中學到知識,比“滿堂灌”的課堂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文言文知識點繁瑣,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過分注重疏通文字,結果使課堂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教師也感到苦口婆心說了那么多,效果卻不怎么好。究其原因,教師的教學方法太陳舊,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改變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朗讀。“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首先,范讀。教師有表情的朗讀,必然使學生對作品有“臨其境,聞其聲,睹其貌,見其行”之感,易于學生理解內容。接著,導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用高低、強弱、長短、緩急的語調,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使學生如臨其境,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最后,品讀。學生在誦讀時注意句讀,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讀來讀去,通過口、眼、手三條渠道,字、詞、句自然而然地進入大腦,課文的內容和意旨,隨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如教學《陋室銘》,教師配樂范讀,讓學生注意教師的停頓、抑揚頓挫、感情運用等。然后,學生模仿教師的語氣、語調來讀。最后,學生品味讀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思。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學生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
2.放手。我們教師生怕學生不會,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學,結果就是教師代勞,而效果并不是太好。《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首先,讓學生在結合注釋,自主把握大意,閱讀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其次,讓學生對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借助工具書進行自我解答,并做記錄,同時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解答各自在閱讀過程中的問題。最后,學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進行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如教學《馬說》,我把文言文學習的主動權拋還給學生,讓他們針對疑難問題,合作探究討論,解除疑惑。先將全文分為三部分,由3位同學翻譯;之后對有困難的字詞分別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確定更為準確的意思;最后由學生自己歸納出學習方法。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對古文的興趣,同時也初步探究了古文學習的方法,一舉兩得。
3.活動。中央電視臺《東方小故事》里的那些小故事生動有趣。讓人過目難忘。我想:這不就是形象大于理性的體現嗎?如果把文言文教學融于直觀的故事演繹中,就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如教學《曹劌論戰》一文時,我根據本文篇幅短小、文字簡約,且以對話為主,把它當作一個簡易的劇本來學習。我讓學生在明確時間、地點、人物的情況下,分成四個小組演練。然后分兩輪表演。第一輪:用現代漢語來演繹這個故事,要把對人物的理解(包括他們的表情、心理、動作)都想象出來。(共表演兩次。)第二輪:用文言文句式來表演,注意人物的語氣。(共表演兩次。)在學生一輪又一輪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以便及時補充、學習。我想,這樣的活動對于故事性較強,較形象的文言敘事短篇或許有一定的啟示性。
總之,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學生不僅提高了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高瞻方能遠矚,切實地抓緊抓好初中文言文教學,為高中語文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才能實現。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孟興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