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鑒賞一直是難點。在考試中,部分學生讀不懂,做題僅憑運氣、說套話,得分很低。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一些方法。筆者在平時教學中總結出了幾條經驗,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學生碰到古詩詞時不再一頭霧水。
【關鍵詞】高考語文;古詩詞;意境
偶讀一篇文章,頗有感慨。題為《“意境”難求———《夜雨寄北》英譯之對比分析》。文中選擇中外名翻譯的作品進行比較,得出結論:許淵沖先生和孫大雨先生的譯作更為傳神,有原作之精神;而國外翻譯出來的作品,意境全無。可見,意境的重要性。詩詞中的意境是在詩詞中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這種境界在審美上能延長讀者的審美時間,但同樣也會使中學生在鑒賞時無從下手,不知所措。王國維曾說:“青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同,本也;氣質、神韻束也。有境界二者隨之矣。”想要快速準確地理解詩詞的意境,不容易。
高考語文試卷,古詩詞鑒賞是必考題,而這兩三題往往會難住一部分考生。其實要順利答題并不難,但若是連詩詞意境都不能理解,那就麻煩了。如何才能迅速讀懂古詩呢?關鍵在于迅速地、準確的理解古詩詞的意境。而且考題中有很多就是直接考察詩詞的意境。
如何理解古詩的意境,筆者在平常教學中總結出了一些方法:
一、知人論世,初探意境
我們在教授古詩詞時,一定要讓學生去了解作者,了解其生平經歷。有時,了解還不夠,更多時候,我們有必要走進作者內心,與之對話。古詩詞的作者距離現在已有幾百上千年,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賞析古詩詞時候,只有“知人”,知道他是什么身份的人,他有哪些經歷,他喜歡什么,討厭什么,進而才能理解他寫的詩詞。
例如在教《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我先讓同學們討論作者辛棄疾是個什么樣的人?有什么經歷?同學們交流后,教師可以補充:辛棄疾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提出很多建議,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時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詞意了,辛棄疾調任鎮江,登臨被古亭,感嘆空懷報復,報國無望。由眼前聯想到孫權與劉裕,表達對這兩位英雄的向往。最后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更是直接道出了心中夙愿。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讓學生了解一些詩人詞人,了解其生平經歷。最好讓學生分類整理。比如:可將仕途不順者歸為一類;可將向往田園生活者歸為一類;這樣去積累,一定會有收獲。
二、抓住典故,領會意境
古詩詞中的每個典故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能帶給讀者豐富的閱讀體驗。當我們讀懂這些典故,并能抓住典故進行分析時,就能準確理解詩歌意境了。
還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詞的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就是借南朝劉義隆匆忙行事、致使北伐失利之典故引出國破之悲,進而道出詞人年老而不忘報國之情。
再如李白就常用典故來表露心志。得意時,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典故出自《莊子·逍遙游》,從中,我們看到了豪放驕狂的李白。失落時,有“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詩人借韓信賈誼自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雖受打擊,但依舊狂放的李白。更有“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典故出自《論語·微子》,詩中竟然嘲笑孔子,詩人心中的憤恨驕狂已然到了極點。當我們抓住了這些典故,詩歌的意境就不難理解了。
三、結合意象,分析意境
大千世界中萬物皆能入詩,一旦進入詩中,它就不僅僅是純客觀的事物了,其往往被附上了詩人主觀的情感。我們抓住這些意象,分析其特征,往往能迅速走進詩中,理解詩意?!耙磺芯罢Z皆情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我們在教杜甫的《登高》時,讓學生抓住詩中的意象進行分析,如:首聯中的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六種景物,點明了時節,渲染了清寒的氣氛。緊接著又以“蕭蕭落木”與”滾滾長江”這兩個意象,托出詩人壯志難酬之情與對年老體衰的感傷心境。在此詩中,意象的疊加點明了時節,烘托了氣氛,點明詩人心境。古詩詞中的意象一般都有這些作用,所以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是迅速理解詩意的好辦法。
四、廣泛閱讀,增加積累
對于高中生,光想在語文課上就提高詩詞鑒賞能力是不現實的。語文課上僅能以少量文本為依托,學到一些鑒賞方法,但要想做到能單獨鑒賞古詩詞,更需要平時的積累。
以古詩閱讀為例,學生可以按照詩歌分類,按順序有計劃的閱讀。如閱讀山水田園詩時,可以精選以下幾首進行閱讀積累:王維的《鹿柴》、《山居秋暝》、《鳥鳴澗》、《渭川田家》,張籍的《野老歌》),聶夷中的《詠田家》,韋應物的《觀田家》,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這樣分類積累之后,在學習和考試中分析意境時,大可以聯想回顧所積累的詩歌,從容應對了。
積累是學好語文的法寶。學生不僅要積累知識,也要積累生活經驗。詩人詞人也是人,都有七情六欲,而他們寫詩寫詞也都是有感而發。當一位詩人送別友人之際寫下一首詩,憑借生活經驗,我們可以去站在詩人角度思考,我們會想到詩人此時心中有著離別之苦,但舍不得有留不住。詩人會想:自此一別,何時才能再重逢?詩人會希望對方旅途艱辛多保重。
學習古詩詞,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積累,沉淀。
再好的翻譯家,把《巴山夜雨》翻譯成外文時,也無法完全傳遞原詩中的美學情趣。因為,中國的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言外之意,讓讀者回味無窮。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走進這些美麗的文字之內,去品味中華文化的魅力。這也是我們語文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岔河中學)